吳寧寧
摘要:面對高考,我國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尤其是關于歷史課的教學,很多歷史課堂就是一味地講解歷史事件,讓學生們死記硬背歷史的來龍去脈,而忽略了課堂歷史課堂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在新課改下,應堅持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保證歷史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 主體意識 學習興趣
一、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首先,教師在歷史課堂上要進行合理的定位,知道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于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留下自由發展的空間。其次,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保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良好互動,才能營造出一個互助、互愛、互信的課堂氛圍,才能提高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最后,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因此,歷史教學必須圍繞學生展開,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核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
二、優化師生關系,突出學生主體
新課程明確地要求在高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地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應該積極地轉變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激發者,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過程中真正的主人,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公平公正地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特點和性格獨特性,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質。比如,在“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現在的市場引導學生展開探討,然后延伸到商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讓學生能夠產生一種較為直觀的印象,在聯想的過程中更加生活化地理解了古代商業的發展。同時,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可以扮演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并且適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把各種見解展示出來,然后教師進行歸納與點評,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也活躍了師生之間的關系,讓高中歷史課堂充滿趣味性。
三、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資源的收集中來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淡化教材的作用,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教學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也包括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其他資源。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資源的組織中來,不但可以使教學的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也可以培養起學生收集、整理與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主題《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之前,我要求有條件的同學收集家中舊的糧票、布票和油票,并要求他們對這些票據作些簡單的說明與分析。這些票據收好后,我再找同學從這些票據中精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幾張,然后將之處理成數碼圖片,最后由我將它們插入我所使用的課件之中,并在相應位置注明照片的提供者及文字的編輯者。此舉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聽課熱情,同時我也相機地點明歷史材料的收集與處理的一般常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對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掌握學生的心理,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第一,要善于運用情感策略,充分展示歷史課程的情感價值,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善于抓住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充滿激情地引導學生學習。第二,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歷史故事講解、組建活動小組、表演歷史短劇,等等,為學生們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第三,實施小組合作,加強溝通交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激發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凝聚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討論得出答案,最后加以引導。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思維,發現歷史中的樂趣,促進其主體作用的發揮。
五、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歷史現象,了解歷史事件,認識歷史人物,而是應該重視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不斷地深化歷史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避免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比如,在高中歷史必修二當中“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這一部分知識時,就可以采取情境創設的方式,通過學生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衰亡的再現、梳理與反思,在參與的過程中自己歸納出制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
高中歷史教學想要達到自身的教學目標,就要充分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們充分理解主體意識學習的重要性,并且為今后的自主學習以及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芳.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價值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4,(13):14.
[2]鄒祝峰.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意義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4,(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