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麗麗
摘要:教育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本,以其持續發展為本,培養的是一個能持續發展的人。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從培養良好的習慣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有效學習 習慣 能力 教學效率
我們都知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進行有效學習的關鍵。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美國作家肖恩·柯維曾說過:“習慣不是造就你,就是毀掉你。”這說明習慣的力量。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國外教學研究討論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位置。好習慣一旦養成,便可終身受益。
一、養成預習的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現代漢語詞典》就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
還記得去年冬天,在市教育局組織的名師送教活動中,我執教了二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紅領巾真好》一課,會后與在場的老師們現場互動交流,老師們提出了許多實際教學中的困惑。其中,有一位老師的問題就是:“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的識字任務特別重,感覺在課堂上會浪費很多時間,而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有什么好辦法嗎?”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我是這樣回答的:“預習,搞好預習是非常好的辦法。”通過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老師課堂教學注重興趣的引導、教學策略之外,從一開始學生字時,就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識字方法,掌握識字規律,并經常復習,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即“授之以漁”,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讀—劃—說(寫)—查”。即當天下午對第二天要學的課文先讀通順,將課文中的生詞用線劃出來,對課文中不認識的生字可以查字典,然后標上注音,這樣將詞語讀幾遍,然后做簡易的小生字卡片,嘗試著組一到兩個詞,再抽讀幾遍字卡。另外,讀課文的時候遇到不明白的字或不理解的詞,就用筆圈出來,第二天在課堂上可以提出來。這樣,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就會帶著問題聽課,使學習目的性更明確了;同時,老師通過檢查讀課文,就會發現學生的識字情況,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作重點精講,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省力省時,又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而“生疑”,“帶疑”聽課而“釋疑”。從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提高學習質量。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教育理念:“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其實,很多老師的高效課堂,就在于及時反饋。預習就是反饋的第一步,我們的預習還可以引導、幫助學生進行“遠期預習(新學期前的預習)”“中期預習”(每個星期前的預習)、“近期預習”(每晚對次日學習內容的預習),等等。由于學生是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與任務進行的預習,所以效果顯著。
二、養成學習嚴謹細致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嚴謹細致是一種優良學習態度和學習作風。在學習上嚴謹細致,就是對一切知識都有認真、勤奮的態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真是“于細微之處見水平”。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相信《新華字典》《現代漢語大辭典》每天都不離我們的左右,在看書時、備課時、批改學生作業時,哪怕一個調號、一個筆畫的名稱拿不準主意,我們都去隨時請教他們。就像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的,老師學習、研究學問也應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懂就要問,絕不能馬馬虎虎。在課上、課下,我們常這樣做,就是給學生樹立了最好的榜樣,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還記得去年代的班上,有個男孩自尊心很強,有一次做練習,組長說:“郭小鵬,你這道題錯了!”他便拿起橡皮就要擦,我走過去,悄悄問他:“知道哪兒錯了嗎?”他搖搖頭,“那為什么急著擦呢?”“怕同學們會笑話我。”他不好意思地說。“這沒什么好笑話的,也不用感到不好意思。咱們學習的過程中誰都可能出錯,連老師也會有出錯的時候。”然后,我幫他分析、查找錯在哪兒、為什么會錯,怎樣避免這種錯誤,后來這個孩子不再位出錯難為情,而是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我經常在班里教育學生: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可能出錯,出錯的同學不要心浮氣躁,旁邊會的同學要及時提供幫助,而不要嘲笑他們,這樣,出錯的學生解決了疑難,優秀的學生增強了對知識理解的能力,同時也獲得了提升。
三、養成糾錯、回顧的習慣,提高總結和自我分析的能力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積極倡導:要定期回顧和總結已學過的知識。
我在教學中,總是注重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強調按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歸納和梳理,每周將教材及每課的筆記梳理一次,讀一讀,說一說。每次,我將課后檢測時發現的問題,哪些同學、哪類知識掌握不好,原因是什么,分類記錄在一個專用本上,然后每周一整理,將這些知識點出類似題型再進行練習,做到每周的知識“周周清”,我把我的這個本子拿給學生看,交給他們這種糾錯、回顧的方法,對錯題不是一記了事,而是反復琢磨,尋找錯因,不懂再問,養成積極進取,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質。錯題集也會隨著學生不時地翻閱而融入他的“知識庫”中供自己隨時提取。這是有效記憶的一個積累和收藏的過程,同時也能增強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改進不良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改變與完善是智者的選擇。養成習慣,一定要堅持,成功就在努力的堅持之中。
四、養成課余博覽群書的習慣,提高智力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指出:“30年的經驗是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為什么讀書使人聰明呢?美國教育家施道弗告訴我們:閱讀時用于眼球移動的時間僅占5%,其余95%的時間用于思維。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大凡是文理兼修、學習輕松的中學生,都是在小學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課外書籍有著濃厚興趣的人。
在與家長交流的常聽到這樣一種常見的錯誤觀念:我的孩子學習都不跟趟,哪有功夫去讀課外書呀?就好像學書本知識才是正業,而讀課外書又不能提高學習成績。
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正因為功課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很艱難,所以我們更要鼓勵他們去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這就好比讓一個在封閉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鳥語花香的院子里散步。否則,他們對于學習的理解將是枯燥和無法忍受的。
蘇霍姆林斯基:“‘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的建議也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提示。他轉化“后進生”費佳的案例就給了我們最好的啟發。有些孩子不是不聰明,而是開竅較遲。用教育學家的話說,是思維暫時處于沉睡的狀態。那么,怎樣喚醒思維,使他們蘊藏著的聰明蘇醒過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多讀有趣的課外書。
人的心靈是一片田野,不長嘉禾,就會長野草。廣泛的高品位的閱讀,會使人的心田成為熱土,只有在這樣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長出參天的智慧之樹,結出豐碩的知識之果。
要真正讓學生做到有效學習,一切要以學生為主,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教育、教學,積極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享受美好的校園生活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曉君.淺談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J].小學教學參考,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