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追求數學美。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有效性 因材施教
一、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就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教師教會學生學會1+1=2,讓他們知道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式就可以了,這樣就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單一化。久而久之,就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倦學的情況。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這些,而是需要創造更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學習,讓他們感受到知識的用途,了解到知識的運用方法,同時有目的的去學習。比如在教學分數的知識的時候,我就創造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情境:節日到了,班里買了30個蘋果,分給20個同學,每人能分到多少個蘋果?該怎么分?這樣以來,就有一種“望梅止渴”的功效,同學們一個個都熱心的參與了進來:“每人分2個不夠,每人分1個還多”,有同學就說:“那每人分1個半吧!”“分一個半是剛剛好,但是一個半該怎么表達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分數的知識,以后我們就不用愁該怎么分蘋果了。”這樣的引入讓同學們都感到很新穎,他們也樂意參與這樣的活動。將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就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學生
要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差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對小學生的這種心理差異是感受頗深的。例如,在一節課里,我就給學生們講富爾頓屢次試航的故事,向學生分析富爾頓在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堅持實驗,并在人們記分、侮辱和嘲笑聲中終于實驗成功。然后,列舉平時學生中害怕失敗、害怕嘲笑的典型事例加于對照評析,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堅強的意志。教師對學生中不怕困難、挫折,勇于嘗試、意志堅強的同學應不時加于鼓勵,讓其他同學學習他們好的心理品質。因此,對那些成績差,心理素質也不夠好的學生,我在教學上盡力為他們創造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熟悉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的愛好、志趣、個性特征,特別是他們的原有素質和知識底蘊,并依次分層、劃段,設計訓練作業。要求學生盡其所能,獨立思考,協作探究,拾級而上,從而在樂學中步入屬于個性的天地。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需教師及時加以點撥指導。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四、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經常加入一些快樂元素
小學數學的教學其實是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年齡原因,自制力有限,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時段很短,但是要想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時刻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教學就會收到相對比較好的效果。比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做一些這樣的腦筋急轉彎:班里有20名同學,盤子里有20個蘋果,每人發一個之后,為什么盤子里還有1個?這樣就讓學生的興趣立即提了起來:為什么還有1個?怎么會還有1個?然后大家就討論了起來,課堂的學習氣氛十分濃厚,最后我就給大家解釋:每個人分一個之后,有一個同學是連盤子一起拿起來的,所以每人分了一個之后,盤子里就還有1個,同學們都煥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這樣的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調動了同學們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五、開展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往往受興趣的影響,學習興趣高,對此學科的學習就會主動、積極,學習效率高。反之,會很被動。教師讓學習的知識都學了,然而成績仍然是不好,沒有真正學進去。學生之所以沒有學習興趣,是因為數學教學的抽象理論性,與小學生的感性認知發生了沖突。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妨把枯燥的說教變成趣味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學到知識,積極參與,進而取得較好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建平.小學數學有效性學習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