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艷
摘要: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愛好某種活動或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傾向,一旦觸及學生情感、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收到良好成效。語文對比性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就是對學生學習方式在多層次的激勵下,讓學生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目標、要求,讓學生收獲成就感、體驗到成功快樂,進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尋求答案的自信心,同時也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對比閱讀 知識積累能力
實踐證明,對比這一邏輯思想方式,直觀好鑒別,是符合孩子認知的心理特征,也是學生學習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語文對比性閱讀必須有一定的材料、文章作為對比對象。讀得多了,時間長了,學生們的閱讀習慣就會在自覺不自覺中養成,在自讀自悟中逐漸獲得,學生的讀書經驗會越來越豐富,知識越來越豐厚。
一、教師開展對比性閱讀教學,會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開展對比性閱讀教學活動,是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的一種途徑。新的教學改革模式就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有所悟。對比性閱讀教學,我們教師要推薦或給予學生一定的文章材料作為對比對象,讓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文章、材料,認真地去閱讀、去思考、去揣摩以達到理解。就語文知識、語文規律、寫作知識、寫作規律來講,在對比閱讀活動實踐過程中,才能體驗和把握文章的共性與個性,這個過程才是學生理解的過程、感悟的過程。我們知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理解和認識了這些知識,同樣就獲得了這些知識,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也就不需要教師的灌輸式說教和講解。當然,學生在閱讀活動過程中,要結合對比閱讀的要求、目標,一項一項地對比,尋找理想的答案。同時,教師要激勵著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書,從理解、體會作者思想情感方面來講,學生所學知識不需要教師喋喋不休地去講,只要讓學生結合兩種材料互相對比著閱讀,去感悟、體會、思考,就會有可喜的收獲。
二、教師開展對比性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精神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鼓勵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在探究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于自己的獲取新知識和能力的途徑”。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給學生創造和提供所需要的學習環境。我們探討的對比性閱讀教學活動,正好是適時給學生提供了恰當的學習環境,也為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學習創造了條件。
要想做好對比性閱讀教學,教師必須要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我在講授了《桂林山水》后,我給學生推薦了《神奇的九寨溝》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語句、景物描寫的都很優美,詞匯豐富,感情充沛,不愧是一篇寫景之佳作,與《桂林山水》有相同之處。把這兩篇文章拋給學生進行閱讀對比,學生通過認真地閱讀對比、揣摩,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進行總結討論,找出了這兩篇文章的共性與個性。共性:都是按作者的觀察順序來寫,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抒發作者的情感;個性:《神奇的九寨溝》語言優美,描寫細膩、具體,用詞豐富;《桂林山水》感情飽滿,語句純樸,場景宏大等。這樣反復閱讀,就逐漸理解了寫景文章的奧妙,細觀察、抓特點,深體會。
教師開展對比性閱讀教學,一定要給學生營造相互交流的條件和場景。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反復自讀自悟后,教師要有目的組織學生探究對比后的心得、體會及成果。探究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小組探究,可以全班性探究,也可以先小組后小組代表探究。在探究時,教師也是參加討論的一員,可以和同學們一樣各抒己見。這樣一個探討性、合作性學習氛圍就自然地形成了,思路也就自然開闊了。學生的在探究過程中,大家都做探究筆記,當時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繼續查資料。為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還可以組織二次討論,三次討論。教師開展對比性閱讀教學,從而打開了學生另一個探究學習語文的實踐新途徑,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
三、教師開展對比性閱讀教學,培養了學生知識積累能力
俗話說得好,“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功夫不負有心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做有心人,只要經常給學生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可供對比閱讀的文章或對比性的材料讓學生閱讀,多思、多悟,語文知識,寫作知識,他們對文章就會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積累就會越來越豐厚。天長日久,學生閱讀的能力、寫作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不斷增強。語文是有規律可尋的,規律的東西只有在實踐中去體會、去揣摩,才能去理解,才能掌握它,為我們所用。
總之,教師只要做有心人,真正從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出發,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突出學生探究學習,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