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凡銀+王琦
摘要:小學階段是初涉語文領域的初級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文素養,不僅為學生學習其他科目奠定基礎,更為學生領悟語言文字和表達內心思想和情感提供語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感 素養
一、概述
1.語文語感和素養
語感,即表達一個人能夠直接且迅速的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它是語文水平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人對語言文字進行分析、理解、體會乃至吸收的過程。一個人學會對語言文字進行感悟和表達,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語文之后積累的經驗。但一個人語感的形成并不簡單,它往往需要涉及學習經驗、生活經驗以及自身情感經驗,只有結合這三個部分,才能將語感運用得當。而語文素養涉及的范圍比語文語感廣闊,語文素養除了包括語文語感,更將思想情感、品德修養、個性品格、語文知識等納入范圍內。
2.培養小學學生語文語感及素養的重要性
作為基礎課程中的一課,語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它涵蓋的內容更加的豐富和感性,人們在日常的聽、說、讀、寫、譯中都離不開語文,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結合,同時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而小學階段是初涉語文領域的初級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素養,不僅為學生學習其他科目奠定基礎,更為學生領悟語言文字和表達內心思想和情感提供保障。
二、培養小學學生語文語感及素養的方法
1.鋪墊基礎,加深詞句理解力和感知能力
語言作為人們表達想法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的基礎,語言的運用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和增加情感,語言的感知可以讓一個人快速地掌握了解一篇文章的含義和中心思想。而語感的熟練,可以讓一個人快速的獲取文字的意思和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語感及素養,應當從語文的基礎詞句培養起,加深學生對語文詞句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小學學生學習語文最先接觸的是“字”,到“詞組”,再到“句子”,最后才到“文章”,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語感時,也應當遵循這樣的規律,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語文語感。如在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江南”一課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兩句中,雖然只是簡單的十個字,但十個字中卻描繪了江南夏季野外的荷田美景,“蓮葉何田田”和“接天蓮葉無窮碧”有異曲同工之處,教師在授課中,可加深學生對“田田”二字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田田”并非單指“田地”,而是指由近及遠的方田層層連接,每一方田中更種植碧綠的荷葉,給人“無窮碧”之感。學生如果難以想象畫面,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輔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感悟“田田”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感知“田田”描述的唯美畫面感。通過這樣的授課方式,學生才能逐漸的培養自身語感和素養。
2.朗讀文章,提升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
朗讀幾乎是大多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用的一個方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正式授課之前,必讓學生朗讀一遍文章,以加深理解全文的意思。但新課改背景下,國家提倡靈活性和趣味性教學,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朗讀課文中,應靈活多變,引導學生有情感有節奏的朗讀課文,以提升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而朗讀的方式有多種,為了提升學生多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式朗讀。即學生朗讀文章之前,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朗讀,從朗讀中發現答案。如在二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日月潭”一課中,教師正式上課前提出問題“日月潭在哪?”為什么叫“日月潭?”“課文中如何描述日月潭?”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并找出答案。學生聽從教師安排,從朗讀中發現答案,也就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而為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感情領悟,教師可以設計分段式朗讀理解,即學生朗讀一段,教師講述一段。如在《日月潭》的第一段中,主要描述了日月潭位于我國寶島臺灣,是臺灣最大的湖泊,它群山環繞。教師讓學生朗讀第一段文章,了解第一段描述的內容,教師根據內容講解,引導學生感悟日月潭群山環繞的畫面感。這樣分段式講解的授課方式,及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加深了學生對每一個段落的理解能力,隨著加深理解,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
3.注重個性化領悟,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發散思維,而語文語感能力并非只有單一的形式,每個人的語文語感方式也不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語感能力中,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領悟,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我們常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采用不同的領悟方式,得到的情感也不同。每個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同,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同。因為,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語感能力,教師要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從中得到發展。如在三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古詩兩首之一“詠柳”一課中,教師課前帶領學生誦讀古詩,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將“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全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即翻譯成一小篇文章。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會反復朗讀詩句,直到熟悉理解,最后采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詩句描述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樣的授課方式基于學生的個性化,同時又促進學生主動感悟詩句,采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語感能力,更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在某些時候,課堂上的時間制約了這樣的教學方式開展,為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除了讓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描述詩句,教師也可以采用問答式,即教師提出“碧玉妝成一樹高”一句,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問答式和寫作式相比,更節約時間。
4.引進文章,擴展學生語感及素養廣度
學海無涯。學習從來不局限于課堂,也不局限于課本教材,教師在小學語文授課中,不應當將語文教材當作一個任務,只要完成任務就可以。而是將語文教材當作引領學生進入語文世界的基礎資料,除了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更要引進文章,擴展學生的語感及素養廣度,豐富學生知識儲備。而教師在引進文章中,并非單純引進,而是要綜合考慮學生年齡,聯系教材內容,基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素養基礎上引進。例如,在講述五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古詩三首《秋思》一課中,教師在基于本課內容和培養學生語感和素養的基礎上,可以引進相似的古詩,如明朝袁凱的《京師得家書》,“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焙汀肚锼肌穼Ρ?,兩者所描述皆為遠離家鄉的遠客思念家鄉親人。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理解能力,袁凱的《京師得家書》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將兩手古詩拿來比較異曲同工之處,讓學生感知兩首古詩中描繪的場景,引導學生感悟兩首古詩中作者遠離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感悟作者寄語家書中的情懷。通過引進相同情感和相同思想的課外文章,可以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升華學生情感,擴展學生語感及素養。
三、結語
小學階段是初涉語文的初級階段,語文語感及素養的培養,并非一朝而就,培養學生的語文語感及素養,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訓練,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素養,應當是以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前提。筆者雖然在本文中簡單介紹了培養小學學生語文語感和素養的方法,但具體方法的實施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語感和素養中,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教學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語感和素養。
參考文獻:
[1]朱金婧.小學語文的語感教學方法探究[J].小學生,2016,(06):32.
[2]姜官芳.培養小學生語文語感策略初探[J].教育,2016,(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