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娟
二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仍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已經有了一年的學習經驗,但是在“說話”方面仍然有不少的欠缺,大部分學生都還不能表達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因此,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口述一些簡單的故事,或是描述一些事件的場景,也可以讓他們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要求達到遣詞準確的標準。為了促使學生的“說話”能力的目標得到落實,筆者將多媒體應用到了“說話”
教學中來,結合所學內容,以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區分,從多個角度來對學生的說話情境進行創設,試圖利用鮮活的情境來培養和提高學生“說話”能力。
一、利用多媒體再現語境
在口語訓練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創設一些與文本相符的語境,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從而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以教學《程門立雪》這篇課文為例,它描述的是北宋時期的年輕學者楊時與學弟一起去拜訪老師,當時大雪紛飛,老師在睡房中的椅子上睡熟了。為了不驚醒老師,二人一直在門外的大雪中徘徊。學習本文時,學生“說話”的重點就是對這一語境進行敘述。
于是,筆者就利用Flash動畫制作了四個場景:一是在大學紛飛的天氣里,兩名身穿著長衫的年輕男子站在頂蓋青瓦的房子前,縮著脖子,不時地把手放在嘴邊呵氣,來回走動著。二是房中有一名老者在躺椅上睡覺,呼嚕聲非常響。三是兩名青年男子輕聲說話,要等一會再進,讓老師再多睡一會兒。四是狂風吹響了窗戶,老者驚醒,拉青年男子進屋。播放完畢后,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問題:這個小故事發生在什么季節?當時的天氣是怎樣的……聽了老師的話,學生思索了片刻,便紛紛舉手想要回答老師的問題。他們的敘述非常流利,很快就融入了多媒體所創設的氛圍之中。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感受文本,還能使他們的抽象思維語言得到發展和提高。
二、將學生的說話與生活聯系起來
在對學生的“說話”能力進行培養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和事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與文本中的人和事融合起來,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來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與學習興趣。
在學校生活中,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老師和同學,他們對老師和同學的印象也是最深的。在進行《掌聲》的教學時,對為什么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會響起掌聲,學生很難理解,對此他們的感情也較為淡漠,更談不上對課文內容的主動敘述了。有鑒于此,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筆者就先借了一臺攝像機,將甘肅省永靖縣第九中學一名有腿傷老師的教學過程記錄了下來。在上課時,當看到這名老師拄著拐杖走上講臺,在他寫字的時候,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流,那滿是皺紋的臉上寫滿了滄桑,學生純潔的心靈都受到了震撼。播放完畢后,筆者問學生:“大家覺得這名老師辛苦嗎?我們應該給他送上一陣掌聲嗎?誰能敘述一下這個場景以及你的感受呢?”這種敘述方式使學生擺脫了文本的限制,敘述的過程也對他們的情感與思維有了很大的啟發,體現了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融合,學生“說話”的能力與學習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帶學生親歷生活環境,使學生的“說話”更為巧妙、頻繁
眾所周知,對于小學語文學習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要對學生“說”和“寫”的能力進行培養。在“說話”時,學生需要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這一過程需要用到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兩者在相互促進的基礎上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新課標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說話”要求是:能夠在“公眾場合”述說完整的語句。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語言來源于生活實際與個人感悟,因此,語文教學要結合所學內容的需求,為學生采集一些與文本相關的材料。這些材料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學生的現實生活,一種則是報刊或互聯網。
如教學《劉家峽水電站》這篇課文時,筆者就在兩名其他教師的幫助下趕往劉家峽水電站,并對水電站進行現場拍攝,并用攝像機對電站周圍的場景進行全景拍攝。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筆者就讓學生敘述一下劉家峽水電站是如何壯觀的。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說起,于是筆者就把短片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出來。在音樂的襯托下,一幅幅精美的圖像顯現在了屏幕上,學生的目光很快就被吸引了過來,尤其是當他們在屏幕上看到老師在講解,所有人都歡呼雀躍了起來。當筆者向學生提出了描述的任務時,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劉家峽水電站的大壩是怎樣的?……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這樣由現場采集得到的材料,能夠真正地使學生的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總之,在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發展特征上,站在學生未來發展的高度上去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將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起來,為學生的“說話”帶來更多的精彩。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靖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