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這一資源,將傳統節日納入學生的習作中。基于傳統節日的習作教學,應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其儲存習作資源;應依托活動平臺,為學生鋪設習作路徑;要鏈接課標及教材,加強習作指導。
【關鍵詞】傳統節日;習作;活動;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5-0066-02
【作者簡介】劉亦,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學(江蘇常州,213000)教師,高級教師。
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中。為此,筆者嘗試開展基于傳統節日的習作教學,給習作教學找一個充滿魅力的生長點。
1.開闊閱讀視野,儲存習作資源。
眾所周知,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現在的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知之甚少,教師應為學生打開閱讀視野,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傳統節日,積累寫作資源。
每到傳統節日來臨前,筆者都會在班級的微信群里分享相關內容。比如元宵節來了,筆者分享繪本故事《元宵節》,端午節時,分享繪本《端午節》……這些微信內容不但保留了繪本原有的精美圖畫,而且還有配樂講解,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場視聽盛宴。閱讀之后,學生在微信群里交流閱讀感受。這樣的方式,能拉近學生與傳統節日的距離,讓學生滿懷興趣地走進傳統節日,進而為他們后期的習作播下種子。
經典誦讀,滋養語言。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每到節日來臨之際詩人便會生發無限的詩情,他們有感而發,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的詩篇。傳統節日與詩詞相得益彰。每到節日來臨前,筆者就讓學生誦讀相關詩詞,這可以讓學生獲得語言的滋養,習作時,學生便可自然喚醒積累的詩句,活用詩句。
春節時,學生會用上“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宵節時,學生會用上“東風夜放花千樹”;清明時節,學生寫放風箏時會用上“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到了重陽節,學生在公園的菊花展上,會用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經典的詩詞飛揚在學生的筆尖,也讓習作更富文化氣息。
2.依托活動平臺,鋪設習作路徑。
傳統節日是學生言語實踐的有效載體。以傳統節日為立足點的習作課程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充分解放學生的感官和身體,釋放他們的個性。
兒童立場,玩轉節日。傳統節日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情趣和閑適心情,這正切合了兒童自然率真、自由活潑的個性。借助傳統節日中的游戲,讓學生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可以讓他們在“玩”中提升言語表達能力。
三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寫作,用好玩的節日活動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充分體驗之后,他們自然有話可說。元宵節時,讓學生搓湯圓,煮湯圓;做花燈,猜燈謎。清明節時,讓學生畫風箏,放風箏,蕩秋千。春龍節(農歷二月二)讓學生猜一猜這一天食物的獨特名字,這一天的許多食物都會以“龍”來命名,再讓學生品嘗一下這些食物,感受它們的美好寓意。中秋節前,帶領學生了解月亮在一個月中的變化。學生用餅干制作月相,把黑色的餅干當成天幕,中間白色的奶油自然是月亮。學生歡快地舔著奶油,制作出了月相。習作時,學生回憶著甜蜜好玩的場景,筆下流淌著俏皮與樂趣。
編織生活,全新發現。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基于傳統節日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地方文化,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傳統節日。比如:元宵節時,讓學生去看花燈,清明時節,去西太湖參加風箏節等。
形成序列,多維建構。筆者為每個節日都設計了系列練習,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習作“場”,將學生的情趣、生活、表達欲求、寫作知識、寫作方法熔于一爐,這既增加了習作訓練的密度,又提高了習作訓練的厚度。以“端午節”為例,筆者讓學生親歷如下活動:
活動一:出板報,依據蘇教版三下《習作5》,寫關于端午節的稿件,然后出板報。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信息,處理已有信息,學會有條理地表達。
活動二:腌咸蛋,通過網絡查找腌蛋的方法,并和家長一起腌咸鴨蛋。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信息,有條理地寫清制作過程,并抓住動作細節。
活動三:編蛋套,通過網絡查找編蛋套的方法,學生獨立編蛋套。學生有條理地寫清制作過程,并抓住動作,嘗試寫出心理活動。
…………
一系列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立體的習作訓練空間,且活動注重前后關聯,層層遞進,形成了一個自然的訓練梯度,這為學生的習作搭建了有效的階梯。
3.鏈接課標及教材,加強習作指導。
整合教材習作,共融共生。在實施基于傳統節日的習作課程時,教師應注重與現行教材的整合。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習作訓練本身就和傳統節日有關,比如蘇教版三下《習作5》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讓學生寫一篇介紹端午節的短文。可以介紹端午節的來歷,這一天為什么要賽龍舟、吃粽子;也可以專門介紹當地的端午節風俗。教學中,筆者將這次習作融入了傳統節日習作課程,設計了端午黑板報征稿活動,這是端午節的系列寫作之一。
蘇教版《語文》每個單元的習作訓練都指向某一習作技能,給予學生習作方法的指導,但是僅通過教材中的一次習作訓練,學生往往不能完全得其法,還需要有拓展延伸的訓練,鞏固該習作技能。基于傳統節日的習作應和教材習作訓練相匹配。如蘇教版三上《習作6》寫自己喜歡的文具,要求以第一人稱來寫,并寫出文具的外形和用途。筆者在重陽節組織學生去公園賞菊花時,也讓學生以第一人稱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菊花,介紹花的外形、特點等。再如,前文提及的蘇教版三下《習作5》,主要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七夕節前,正值暑假,筆者通過班級QQ群設計“七夕發布會”這一習作活動,讓學生搜集這一節日的傳說、來歷、習俗,并通過網絡進行交流。這一習作活動,讓學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也讓學生了解了七夕的節日文化。
遷移課文寫法,活學活用。教材中的課文可作為學生寫作的范例,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對某種寫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種寫作方法的特點和運用程序在他們的大腦中會留下印象,如果再進行模仿遷移訓練,學生的認識就能逐步由感性向理性過渡,并貯存在頭腦中,得以內化。在基于傳統節日的習作課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相關寫作方法,并讓學生學以致用。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些童話,如《小稻秧脫險記》《航天飛機》《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水上飛機》《跟蹤臺風的衛星》,這些課文的寫作方法有相似之處,如擬人的手法,注重寫人物之間的對話。新課標指出:第二學段的習作要“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在二月二春龍節的習作里,筆者就嘗試讓學生用童話的形式來寫習俗,先開展猜龍食、品龍食活動,然后指導學生習作,讓學生充分地想象,用擬人的手法,著重寫人物對話,并學會正確使用引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