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姜琳(1981-),碩士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1
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吸收文學知識,提高文學水平。然而文學作品應該怎么閱讀與鑒賞呢?這是很多大學生希望了解,也是教師希望學生掌握的技能。
一、探究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有極強的文學功能,它能巧妙地應用文字的音、形、意,傳達出一種美的感覺。[1]學生們在探究文學作品的時候,要去體驗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吸收相關的文學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春江花月夜》這一首詩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聽同名的琵琶曲,一邊閱讀這首詩。學生能從音樂中感受到《春江花月夜》這首音樂的意境就是動靜結合、靜極思動的感覺。《春江花月夜》這一支曲的旋律非常優雅,它的節奏非常抒緩,讓人能感受到春江的波動、香漂海面、明月初升這種和諧的場景,而偶爾急促的琵琶聲則像是春江泛起的海潮、像落花在海浪中起伏、像明月的若影若現。[2]這種靜極而動的場景極易勾起人的思緒。那么,這首詩又如何形象的描述出曲中的場景呢?學生可以看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一句詩,在這一句詩中,春江——海上、潮水——明月、海平——潮生,形成一組極佳的對偶。春江應是平靜的,而海潮卻是起伏不定的;明月應是靜靜的,潮水卻是波瀾起伏的;海平,描述了海面表靜的景象,而潮生則意味著海面將不平靜。詩人僅僅用兩句對偶,就寫出了動靜結合之美。其中連、共,這兩個字的應用是亮點。詩人用連海平這一句話,就把海的視野打開了;用共這一個字,就把動靜結合起來,寫出這一夜春江的氣勢。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文本,一邊在腦中想象,必要的時候,學生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想象,或一邊閱讀文本一邊繪出場景圖來想象,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學生只有理解了文本中漢語語言的藝術,才能夠學習及應用這種語言藝術。
二、探究文學作品的敘事藝術
敘事藝術,是指應用一種專門的結構來描述一種事件的藝術。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敘事藝術通常非常獨特,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掘文學作品中的敘事藝術,了解這種敘事藝術呈現的文學藝術價值。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一部戲劇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百寶箱”在故事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學生閱讀全文,可以看到“百寶箱”推動著故事的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百寶箱與錢有直接的關系,李甲每一次與杜十娘發展感情,都是因為百寶箱,而不是杜十娘的真情。既然李甲會為錢而納杜十娘,也必會為了錢賣杜十娘。百寶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應用一件線索道具,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呈現一種價值觀的寫作手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注意文本中的敘事手法。比如這部作品的敘事鏡頭是如何推動的?故事情節是如何推進的?線索道具是如何設置的?如果學生能夠學習這些敘事的藝術,就能深入的理解文本的意思,了解文本的藝術價值。
三、探究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有較深的思想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從而了解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內涵。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這一篇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這一部作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魯迅先生提出了當時主流的觀點,即人們認為中國人失去自信了,甚至連魯迅先生自己都提出了論點,證明中國人似乎失去了處信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此時,魯迅先生真的認為中國人失去自信了嗎?假如是,魯迅先生又何必駁斥這一觀點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情感來理解,魯迅先生對于中國人有一種強烈的“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對于這些“求神拜佛”,不肯自立自強的中國人,魯迅先生有著極強的痛恨。第二部分,魯迅先生也指出,中國一直也有逆流而上,埋頭苦干的人,這些人才是中國人的脊梁,這樣的人,從古至今一直也都存在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一段中讀出魯迅先生心中的希望。第三部分,魯迅先生提出,不能輕易斷言中國人就失去了自信力,因為還有一部分人沒有失去自信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掩卷思考這一段魯迅先生傳達的感情及他提出的理念。
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文學作品,一邊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能從情感的角度理解作者正在贊揚什么、否定什么,這是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思想內涵。[3]
本次研究說明了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鑒賞的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語言藝術、敘事藝術、思想內涵三個角度欣賞文學作品,深入的了解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楊靜. 英美文學作品的鑒賞與閱讀審美初探[J]. 語文建設,2013,(36):35-36.
[2]吳顯濤. 如何提高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能力[J]. 文學教育(下),2012,(09):108.
[3]張華娟. 如何指導學生閱讀鑒賞文學作品[J]. 語文建設,2008,(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