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雅
摘 要:生活是兒童賴以生長發展的土壤,是品德培養最直接的抓手。因此,品德教學要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立足“小”“近”“真”,構建實效課堂,讓扎實、真實、樸實的“三實”課堂成為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根基。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堂;“三實”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品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實效課堂是建立在和諧、平等、自由的氛圍之上,它切入小,學生觸手可及;它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它很真實,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立足于“小”“近”“真”這樣“實在”的課堂,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主性,“三實”課堂才能成為師生平等互動的舞臺,師生也才能在這“三實”課堂盡情演繹生活的精彩。
一、切入“小”,打造品德“扎實”的課堂
細節決定成敗。越小的東西,人們更容易接受。教學也是如此,宜從小處入手,做細做透,讓課堂扎實有效。
1.化大為小,做好充實的課前準備
課堂能否順暢,很多時候來源于課前的準備。一定的課前知識儲備能加大學生的課堂思考力度;學生對資料的二次加工,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得到提高,探究的熱情也能得到激發。
如在教學《民風民俗知多少》時,教師指明一個學生,讓其分享資料。只見這個學生拿出一小本資料,照本宣科地念了起來,花了兩分鐘,只念了兩小頁。教師不禁皺起了眉頭,看了看表,就打斷了這個學生。接著老師又指名第二個學生交流。這個學生又重復了第一個同學的表現。在這兩個學生“分享”資料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各忙各的,不是看自己的資料,就是竊竊私語,傾聽效果極差,互動性也不強。一堂課就在這種沒有實效性的匯報中過去了。
類似這樣走過場,看似熱鬧卻沒有效果的場面在如今的課堂上還繼續著。課前教師沒有指導好,導致學生一片茫然,不知從哪兒下手,泛泛而談。因此,課前準備應化大為小,從小處入手,就目標著眼,加以方法指導。如以上案例可進行分組,就某一小方面進行分組搜集,相互協調。這樣切入點小,學生搜集的材料也相對集中,匯報起來就會更扎實、更有效。
2.小處指導,召開豐實的交流匯報
課堂中的分享來源于充分的課前準備,但40分鐘里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發言。新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更加讓我們明確了小組交流的重要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前置性學習,讓他們在小組里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如在教學《走近五緣,愛我五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及課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組學習:畬族社區——重在習俗、文化 ;五緣學村——介紹樓群、道路名、校園文化;游艇俱樂部——羅列大事記;上古藝術館——講解文化;濕地公園——分享植被和黑天鵝;五緣大橋——告之顏色、寓意。從本地的文化切入,通過多種方式的觀察、訪問、體驗,指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多層面、多角度地交流,從中感受和了解五緣的來歷及其文化,從而讓學生產生“熱愛五緣、愿為家鄉的明天做出貢獻”的積極態度。
但教師也不能忽視小組交流時的冷場,所以交流前要指導學生明確小組里成員的分工及職責,交流時應注意的事項,讓學生在小組交流時做到人人參與,資源共享;學會傾聽,學會捕捉生活中的事件,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思維互相碰撞,智慧火花蔓延,課堂的實效性就非常明顯了。
3.留心小處,做好平實的總結延伸
好課總是讓人意猶未盡。一堂成功的品德課,其完美的課堂延伸如畫龍點睛。而這意猶未盡的延伸應是一個有效的,能促使學生觀察、探索、創造、提升的生活舞臺,學生在這舞臺上能盡情展示他們有意義的生活建構。
如在教學《健康、安全要牢記》時,教師可在課后開展“我是小小宣傳員”的活動,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獲得的信息制作成一張張宣傳卡,向家人和身邊的同學宣傳健康、安全的相關內容。這樣不僅能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而且能達到“小手拉大手”的宣傳效果,能讓規則意識在兒童生活中悄然開花結果。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留心小處,結合課堂上所學知識,對學生生活中適用的常識、經驗等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生就能觸類旁通,整合新舊信息,達到新認識,從而促進知與行的有機結合。
二、生活“近”,還原“真實”的課堂
生活為學生的德性成長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只有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兒童的道德體驗和道德感受才是最鮮活、最有生命力的。[1]
1.走進生活,創設情境巧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而這導火索就掌握在教師手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教學的設計和資源的整合,引導學生借助這些原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走進生活,開啟他們通往生活世界的大門。
如《保護牙齒》一課的謎語導入,課未始,趣已生;如《合作力量大》一課的游戲“編花籃”導入,貼近生活,易于引發學生的興趣。比較常見的導入法還有談話導入、故事導入……不管是哪種導入,都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背景、不同家庭學生的需求,借助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建構知識,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和生活。
2.再現生活,身臨其境重感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再現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傾聽、參與、思考、感知、體驗、感悟,從而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實現生活的再創造。[2]
如《走進殘疾人》一課的“體驗殘疾人”環節,可設置“閉眼感受”“閉眼走路”“互助體驗”和“單人體驗”來體驗殘疾人的活動,讓每一位學生感同身受,并在互動交流中激起浪花,將他們對殘疾人的同情、理解、尊重與關愛化作自己的行為。
生活化的品德教學應創造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參與、互動、體驗、感悟,達到“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境界。
3.回歸生活,激發精彩巧生成
生活是學習的舞臺。學生的學習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他們的品德與社會性時時都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如在《為他人喝彩》一課中,六年級學生正處于轉折期,他們對于嫉妒是很敏感的。他們既有講不清的說法,也有道不明的想法。那么,教師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面對自己的想法能敞開心扉去調整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回歸生活中體驗,讓他們設身處地進行“角色扮演”:現場采訪集優點于一身的學生,讓夸者與被夸者都來談一談感受;把教材中的四幅圖串成視頻,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理解嫉妒的危害;進行心理小測試“嫉妒心有多強”,讓學生能真正面對自己說說真心話……這樣巧妙地讓學生處于真實的生活之中,能讓他們的內心認知受到沖擊。學生們通過思考交流提升認識,懂得了嫉妒的危害,找到了克服的辦法,也學會了真心為他人喝彩,促進了自我反思與成長。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營造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積極探索知識,把思維調動起來轉化為個人的能力,并用以指導自己有意義的生活,這樣的教學才有價值。
三、感情“真”,形成“樸實”的課堂
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心的。樸實的課堂易于融入生活、融入社會、融入兒童的心田。兒童在純樸自然的生活中、社會中、活動中愉快地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感受著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才能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1.創設真誠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情實感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品德課的根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付出真心,摒棄空洞的說教,用自身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寬松、自由、平等的氛圍中學習、感悟,提高道德品質。
如在教學《我愛我的家》一課時,教師可播放學生個人成長集,并介紹家庭,最后在《讓愛駐我家》的音樂中把個人成長系列照片或全家福粘貼到“家”的展板中。這樣的課堂洋溢著濃濃的溫馨親情,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激動地述說著家的溫馨,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家庭帶給他們的溫暖。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充分挖掘調動學生情感的因素,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豐富。
2.展示真實的課堂,讓學生直面生活意境
真實的課堂是最有生命力的課堂。學生的成長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試圖通過各種形式與同伴、家長、老師交流。課堂中,教師應營造一個動態生成、充滿靈性的課堂,利用課堂中的真實情境和教育契機,根據學生的需要,傾聽學生的想法,關注學生的表現,讓學生在一種和諧、互助、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思緒飛揚,吐露心聲,進行心與心的互動。
如在教學《學會感恩》一課時,教師請家長進課堂,在課堂上營造了一個真實、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與家長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中互動,從而把課堂推向高潮,學生了解了家長的辛苦與付出,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有序、真實的課堂預設、學生及家長的真情互動,使教學更具靈性?!罢n堂是涌動著的生命”這句話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面對豐富、多變、復雜的生命個性,教師也應有不同的解讀。只有讓學生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快樂地探究著、享受著、成長著,我們的課堂才能顯得更有活力。
3.開展真正的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實踐
課堂是師生教與學、溝通和交流的多維活動場地,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每個學生的活動。
如在教學《人人有長處》一課時,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展示自己的長處,引導學生接受挑戰;接著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優點或長處,讓學生了解自己和同學均有許多的長處,同學之間應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后暢談如何用自己的優點或長處幫助他人。人人動手,人人實踐,在讓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快樂。
“告訴我,我會忘記;讓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動手參加,我會理解。”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生親身實踐的重要性。而立足于“小”“近”“真”的課堂,是學生能真正發揮主體性、能融入生活中去實踐和感受的課堂,也是“求真務實”的課堂,學生在扎實、真實、樸實的狀態中經歷蛻變,并且完成生命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用“生活德育”引領兒童的成長——蘇教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評介[J].基礎教育課程,2006(9).
[2]魯 潔.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五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