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明
[摘要]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是“依法治國”方略在高校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充分認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必要性,在具體的管理制度與工作中充分發揮法治的作用,對協調處理學校與學生之間發生的各種矛盾,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為社會培養國家棟梁之材的高等院校,應當轉換觀念,在學生管理中堅持用法治精神武裝頭腦,以人為本,依法治校,依法管理,順應法治社會的要求,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
近年來,我國高校法律糾紛不斷,學生將學校推上被告席的現象屢見不鮮,高校的學生管理,在國家立法和管理實踐中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學生與高校的法律關系,應視學校和學生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應當從以下方面考慮:一是,學校的類別和級別;二是,學生的年齡。作為高校來講,高校是國家為培養專門人才而設立的機構,在校學習的大學生大都是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所以高校與學生的關系,純粹是教與學、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在國家倡導高校進行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學生與高校間的關系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和問題。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運用法律的觀點分析研究這些問題,開拓工作思路,使學生工作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
1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內涵
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學生管理機構以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基礎,建立健全高校學生管理規章制度體系,用以調整學生管理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用民主法治的觀念構建合理的學生管理工作的權利結構形式和制約機制,調處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等各個方面實現規范化、合法化、秩序化、民主化,使高校的指導、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合法有序進行。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高校的學生管理活動應限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并受法律法規的制約。高校與學生之間既存在行政上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也存在民事上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無論在何種法律關系中,高校在學生工作中都要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特別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更應遵循“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的原則,即法律沒有明確授權高校做的則高校無權對管理相對人采取限制人身、財產自由的措施。因此,高校在制定相關的學生管理制度及辦法時,自覺尊重憲法和法律權威,在憲法和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進行,充分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
第二,以法律為基本準則,來調整高校學生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坝蟹梢溃蟹ū匾?,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工作的內涵,因此,高校學生管理者和學生雙方都享有和承擔法律所規定的各項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違反了相關的規定,都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所追求的秩序價值與學生的自由權、財產權等權益相沖突時,高校應以法律為基本準繩。依公平、正義原則來協調雙方的矛盾。
第三,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要求遵循程序正當原則。學生管理中的正當程序是學生權利保障的基本要求。缺少正當程序,受教育者在學校中的權利就難以得到保障和維護,教育管理者也難以在管理過程中實現公平、公正和公開。因此,高校學生管理權必須依正當程序合法合理地行使職權,保障學生各項權利。
2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相關的制度建設不健全
制度建設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基石,目前很多高校在進行學生管理的過程中無章可循,制度建設并不健全。比如,本科院校在學位管理方面就存在一些問題,現行的許多條例都只規定了何種情況可以被授予學位,但卻沒有規定什么情況下不能被授予學位。所以必須要從法律制度和相關規定上明確學位授予條件,杜絕學位授予時可能發生的隨意性,避免發生爭議。
2.2對學生的處理程序不健全
程序在法學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相對于實體法而言,程序法是法律行為所遵循的方式、順序、步驟及實現的組合。在高校進行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學生觸犯相關的規章制度要對其進行處分的時候,必須要遵守一定的程序。但從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現狀來分析,很多高校都沒有認識到學生處理程序的重要性,因此在許多與學生的訴訟中敗下陣來。正如在法學中十分重視程序法一樣,我們高校中的學生處理程序也理應得到相應的重視,這樣才能避免敗訴情況的出現。
3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實現
3.1強化法制意識,樹立法制觀念
樹立法治觀念是構建學生管理法治化體系前提基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需要提高管理者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高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是依法辦事的重要前提,可以使管理者明確行使權力的職能、范圍和運作程序,防止權力的濫用、逾越和無序運行,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權利。避免對學生的侵權,
首先,高校的管理者必須學法懂法,養成嚴格執行法律及依法管理的自覺性。高校要通過舉辦教育法制講座、敦促鼓勵自學等方式,培養管理者的民主思想、平等觀念、公正精神、權利意識、法治理念等法律意識。高校學生管理者要高校學生管理必須遵守行政法治要求,按照權限法定的原則行事,防止權力的濫用和亂用。
再次,高校管理者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這是現代法律精神的體現,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具體說來就是要實現管理意識向服務意識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本”、“權利至上”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將學生的權利追求、保障與實現放在首要位置。在設定大學生義務時,必須考慮與該義務相對應的權利是否得到保障,重視用權利至上的理念對一些傳統行為方式進行重新審視。
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法律教育,學??梢砸灾v座或選修課的形式系統地介紹在校大學生應該了解和熟知的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讓他們知道作為一名大學生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以及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后果。做到既要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也要強調學生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使其形成正確的權利義務觀。
3.2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提供法律基礎。法治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套完整而嚴謹的法律法規制度。雖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但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保留了較多的“人治”色彩。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組織機構還需要有一些專門性法律、法規來加以規范。同時,當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校招生收費體制和后勤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學生、家長、社會對高校的管理和服務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F行有關高校管理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規已經在很多方面不再適應學校穩定和發展的要求。有許多方面亟待有新的法律規范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因此,要有步驟、分層次地在現行立法和現實情況基礎上完善法制系統。對具有普遍性、業已成熟的問題,可以補充在《高等教育法》或相關的民事及行政法律法規中。比如學生管理必須依法而治的原則,學生的權利及與校方糾紛的解決等,這些都應盡快在法律法規中予以明確的。對于尚有待探討的問題,可由高校間的聯合組織制定校規范文,由各高校根據本學校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刪。但校規的制定、審批程序和權限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定。
3.3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建設
大學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必須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以便形成權力法定、公開透明、法制統一、注重程序的大學生法規管理體系。雖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學校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的基本精神,遵循依法、公開透明、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出相應的詳細的規章制度和處理辦法,高校在制定規章時應當遵循合法性、合理性、正當程序、法律本位、民主公開等原則。建章立制應嚴而有度,多用倡導性條款、少用禁止性條款、慎用懲罰性條款,在規章制度中明確相應的程序和懲罰主體,并規定具體的救濟措施。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法制部門,高校應設立專業法制部門并聘請法律專業人士擔任成員或者顧問,積極參與有關學生管理政策的修改和審訂工作或批評意見,并進行監督;開展法律服務,為學生提供法律咨詢以及規避法律風險。其次,要清理與現行的法律法規相抵觸的規章制度,完善現行規章制度中不符合或者違背法律法規的部分,使之適應法律法規規定。第四、確立學生管理工作正當程序。正當程序是法治理念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保障。沒有正當程序,受教育者在學校中的權利就難以得到保障和維護。沒有正當程序,教育管理者就難以在管理過程中實現公開、公平和公正。高校學生管理權必須依程序合法合理地行使,保障學生各項權利。
3.4加強德育教育
德育不但是黨和國家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法律的基礎,具備了較高的道德水平,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高校學生管理要通過德育提高法治水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為大學生管理法治化的理論依據,利用有效的教育形式,將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潛移默化成學生的政治品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為法治化管理奠定堅實基礎。德育和法治是一個整體。二者相輔相成,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忽視,不可偏頗。要在加強法治的同時把思想品德教育抓緊抓實,要在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強化法制觀念,利用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只有把德育建設和法治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保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4小結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之法治化,是針對我國傳統高校長久以來存在的“人治”傳統而提出的。實現法治化的目標是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實行嚴格管理,避免管理工作中侵害學生合法權益和自由之發生。但學生管理工作仍然應當秉承“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遵循高校培養人才的客觀規律,絕不能無原則地迎合和遷就學生、家長的不合理要求。因此對一些高校標新立異地提出所謂“學生是學校的衣食父母”、“學生是上帝”等口號,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是“人治”另一層面,實質上也是對“法治”的背離。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