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源
【摘要】語文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課程,不僅需要從轉變教學方式方法上提高教學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營造積極的課堂文化也是一種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潛力、提高學習主動性的方法,通過重建出良好的課堂文化對教師與學生均是一種強化與提高,有著特殊的教學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文化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58-01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下,語文教學不僅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將學生的語文修養提高,更不在于提高語文學科的成績,而是需要透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與科學文化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更好的對傳統民族精神進行弘揚,增強使命感與責任感。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與知識的傳輸者,對課堂文化的創新與重構肩負著重要責任,一方面需要強化自身文化素質,另一方面需要為學生創造更加積極的學習氛圍,以真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學習習慣,培養優良的人格品質。
一、創造積極的課堂文化,將學習積極性提高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占據主導,依據課本與備課資料進行灌輸式或者填鴨式教學,鑒于語文課程本身需要大量的閱讀與背誦,存在較強的枯燥感,教師再次進行說教式的被動傳輸,會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課堂因為缺少互動與交流變得沉悶、壓抑,這對培養學生創造性與獨立學習品質非常不利。由此,需要將課堂作為一種載體,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創建課堂文化。在課前準備上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不應該僅局限在教材,而是要“走出去、引進來”,搜羅社會實踐產生的真實素材,體現出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時代性,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引起學生共鳴,提高吸引力[1]。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就某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表述想法,將傳統教學模式下壓抑、沉悶的課堂氛圍打破,體現“以人為本”,將學生作為課堂中心,將過去獨白式的傳輸方式轉變為雙向的互動,先讓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與教師達成一致,向著一個方向努力,對課堂步驟優化,為了將沉悶課堂打破,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與課程相關的資料,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就某一個問題探究,讓學生匯報學習成果,教師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實現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最后,需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敢說、愿意說[2]。
二、營造課堂文化氛圍,將學生文化內涵提升
初中語文課堂需要學習到眾多的文言文、詩歌、散文等,除了必須學習的文章之外,還有很多選修的課文,面對眾多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與底蘊,這樣才能使整個課堂充分文學氣息,使學生耳濡目染,主動接受洗禮。首先,教師需要進一步將視野擴寬,廣泛涉獵與閱讀。其次,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與互動,通過自己的知識激發學生潛在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其次,需要對語文教材中的文化意識深度挖掘,對相關的課外文化知識擴展,最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是語文課堂文化氛圍形成的必要條件,需要教師多啟發學生,就某一個問題多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而不是馬上給出答案,讓學生真正用心去思索,比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于這兩句文言文的含義,先讓學生結合整篇課文理解,說出大概意思,這樣學生會順著教師的引導思索這兩句話含義,隨后教師再逐字的降解,從而縷清整個句子的含義,對《論語》的深層文化涵義深層挖掘,可以分角色扮演,讓學生運用到《論語》中的各個句子,還原當時的教育情景,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同時提升了文化修養[3]。
三、開設選修科目,將文化功能放大
開設選修科目,從各領域擴大文化功能,比如,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小說傳奇等,讓學師生共同領略到語文的魅力。比如《紅樓夢》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通過閱讀這一作品可以領略到當時的社會風貌,揭露出當時貴族官僚地主階級的腐敗、殘酷等,反映出封建王朝的暗無天日及對人性的壓制,可以在學習完這一作品后,帶領學生觀看一段視頻,進一步升華自己的感受,然后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真正體現出語文文化的功能。最后,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法,均需要有提問這一環節,教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僅將視線停留在優秀學生身上,更應該體現出公平及對學生的尊重,最好是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采取不同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使教學的活力提高[4]。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文化重建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個人素質與文化修養,轉變被動式教學方法,對教師與學生來說,重建語文課堂文化依然是一項漫長、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蔣木秀.新課程背景下建構初中語文課堂文化的研究[J].課外閱讀(中旬),2011(1):53-54.
[2]蘇鋒志.關于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思考[J].現代語文:中旬.教學研究,2012(4):94-95.
[3]陳麗瓊.試論初中語文教學本體的回歸[J].教育觀察(下旬),2013(11):37-39.
[4]永莉.淺談初中語文課堂的對話式教學[J].學周刊:B,2012(6):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