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居軍
【摘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是其中的重難點之一。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識字和表達能力,為寫作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還存在較多問題。為此,本文首先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總結,然后就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結合實踐經驗展開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具體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97-01
在新課標和素質教育中,小學語文是基礎性的內容,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語文的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升文字和語言的理解能力。閱讀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是目前語文教學的重點。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閱讀存在的問題,就其提高方法論述如下。
一、小學語文教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在傳統的閱讀課堂上,老師作為課堂主體實施教學,只重視教學成績,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感受與能力培養,學生只能聽不能實踐,課堂參與度不高,對整個課堂產生厭倦心理,導致閱讀的效率降低。很多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方法依然沿襲枯燥無味的傳統方式,缺乏創新,導致學生缺乏閱讀學習的興趣。另外,每個學生閱讀的興趣點與知識程度不同,但是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卻忽略了這一點,針對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教學方式,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導致閱讀的質量較低。
(二)忽略了閱讀能力的培養
語文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在教學當中主要體現了人文的思想。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語言表達以及寫作能力,提高其語文素質和人文素養是主要的教學目標。但是當前的語文教學對這一點的重視程度不夠,閱讀內容依舊局限于課本知識,造成學生對外界的知識掌握甚少,長時間處于課堂之中使學生思維受到局限,缺乏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得不到鍛煉,聽說讀寫能力與創新降低。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有效性的具體方法
(一)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所以培養學生對也閱讀的興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根本措施,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第一,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設良好的環境。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并結合這個時期的認知規律,將閱讀的內容用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反映出來,為他們營造出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從而觸發他們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思維。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小學的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逐步加深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一些常識性文章的閱讀學習中,學習情境的創設更能激發出他們的閱讀興趣。
第二,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學習中的引導作用。雖然新課標要求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否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反而提高了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師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形象的語言渲染課堂氛圍時,要注意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認真閱讀課文。
(二)加強對字、詞、句的訓練
字、詞、句是構成一篇優美文章的基本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字、詞、句的訓練。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搜集字、詞、句,以此來訓練他們的閱讀能力,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三)運用逐步滲透的方式讓學生提高閱讀技巧
運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效果,直接促進閱讀有效性的提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生動形象的方式讓他們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用逐步滲透的方式進行,而不是生硬的將放方法塞給他們。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結合課文的不同特點,在精心安排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利用每一個機會來訓練他們的閱讀能力,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開展主動學習,在探索中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參考文獻:
[1]王韶梅.農村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指導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14(19):245-246.
[2]桂華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6(28):219-220.
[3]徐敏美.得法于課內 獲益于課外——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0(0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