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極限挑戰》是2015年6月東方衛視播出的一檔綜藝類節目,該節目一經播出便得到了不俗的口碑與收視成績,而為了能夠明晰《極限挑戰》的成功緣由,本文基于接受美學視角,對《極限挑戰》這一節目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這一分析能夠為中國特色電視文化的建設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接受美學;《極限挑戰》;分析
作者簡介:楊忠蕊(1991.10-),女,漢,吉林大學文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1
前言:
近年來明星戶外真人秀節目在我國極為盛行,而這一盛行同時也拉開了各家衛視的真人秀節目競爭大幕,而這一競爭中橫空殺出的黑馬《極限挑戰》,則憑借著自身“燒腦”的節目概念、笑點與挑戰并存的節目特色,在我國競爭激烈的真人秀節目競爭中殺出來一條血路,而由于這一節目本身屬于一檔現象級綜藝節目,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業界的創新,這就使得本文基于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極限挑戰》節目分析本身具備著較強的代表性。
一、《極限挑戰》所處的接受環境
在基于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極限挑戰》節目分析中,我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極限挑戰》這一節目所處的接受環境,結合筆者自身實際調查與研究,本文將這一環境概括為娛樂化熱潮的興起、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受眾本位意識的強化三個方面。
(一)娛樂化熱潮的興起
對于娛樂化熱潮的興起這一《極限挑戰》所處的接受環境來說,這一環境的出現與我國娛樂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娛樂精神與娛樂功能不斷放大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的不斷緊密,也使得娛樂化熱潮已經成為當下時代的典型特征。我國當下民眾的物質生活日漸豐富,這就使得人們越來越有“余力”參與到自身精神需求的滿足中,而隨著計算機與智能手機日漸成為我國民眾的“標配”,各類電視節目也能夠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特性進行節目宣傳,這自然使得《極限挑戰》這類真人秀節目能夠引發更多的觀眾興趣與關注[1]。
(二)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對于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創新這一《極限挑戰》所處的接受環境來說,這一環境的出現本身與我國攝像設備的更新換代、后期制作手段的不斷升級、受眾欣賞的技術環境變化等方面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其中攝像設備的更新換代指的是真人秀節目打破了場地限制,而更多的拍攝機器種類、機位數量也為各類真人秀節目提供了較為有力的支持;而對于后期制作手段的不斷升級來說,這一升級主要是指特效字幕在真人秀節目中的廣泛應用,這一應用所實現的節目趣味增強、電視畫面豐富,也使得真人秀節目本身的魅力大大提升;而對于受眾欣賞的技術環境變化來說,這一變化指的是受眾能夠輕松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等多種手段隨時隨地進行節目的收看與互動,這自然使得《極限挑戰》類真人秀節目能夠取得較高的收視成績[2]。
(三)受眾本位意識的強化
除了上述兩方面外,受眾本位意識的強化同樣屬于《極限挑戰》所處的接受環境,這里的受眾本位意識強化指的是受眾自主選擇權的提高與審美經驗的提升。具體來說,受眾自主選擇權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媒體環境下受眾能夠隨意選擇自己想要觀看的節目甚至參與到其中,而審美經驗的提升則是指受眾本身對于電視節目的要求不斷提升,也正是由于受眾本位意識強化環境的支持,《極限挑戰》這一優秀的真人秀節目才能夠橫空出世,取得較高的收視成績與口碑[3]。
二、《極限挑戰》的受眾接受分析
在分析完《極限挑戰》所處的接受環境后,我們還需要對其的受眾接受進行分析,筆者將這一分析概括為文化期待、身份期待、情感期待三方面。
(一)文化期待
對于文化期待這一《極限挑戰》的受眾接受來說,這一文化期待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極限挑戰》節目本身實現了觀眾精神和審美上雙重完美體驗的滿足,而互文化的故事植入就是這一滿足實現的主要手段。這里的互文化故事植入指的是《極限挑戰》節目通過每期的主題設置利用觀眾己有文化知識、文藝素養,并結合了經典的影視作品,這就有效實現了觀眾好奇心的激發與滿足,這一滿足過程中觀眾與節目本身也將實現共同成長[4]。
(二)身份期待
對于身份期待這一《極限挑戰》的受眾接受分析來說,從這一分析中我們能夠較為直觀發現《極限挑戰》為觀眾所帶來的明星小人物體驗,這種體驗使得以往閃光燈下的明星變為了我們身邊的快遞員、出租車司機、高空清潔員、飯店后廚工,觀眾自然就會產生自身內心的原始期待,而這種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就將轉化為《極限挑戰》的收視率與關注度。
(三)情感期待
對于情感期待這一《極限挑戰》的受眾接受分析來說,從這一分析中我們能夠發現《極限挑戰》所具備的爆笑與溫情共存特質,這就使得《極限挑戰》所本身在滿足觀眾娛樂需求的同時,實現了人們情感壓力的宣泄,這對于《極限挑戰》節目本身的主題升華也帶來了較為積極的影響,《極限挑戰》這一真人秀節目能夠取得較大的成功也就不足為奇。
結論:
在本文基于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極限挑戰》節目分析展開的研究中,筆者詳細論述了《極限挑戰》所處的接受環境、《極限挑戰》的受眾接受分析,而結合這一系列內容我們能夠較為直觀認識到《極限挑戰》這一真人秀節目的“走心”,希望這一認知能夠傳遞給相關從業人員,并為我國電視節目的更好發展帶來一定啟發。
參考文獻:
[1]王蘭芬.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真人秀節目分析——以《極限挑戰》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05:117.
[2]潘瀅玥.用SCORE理論分析《極限挑戰》的成功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6,11:162.
[3]閆瑩.《極限挑戰》節目特色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17:154.
[4]周安祺.戶外真人秀節目的內容與傳播創新研究[D].鄭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