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教育是各得其所的成長過程
“以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是弋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抓手,也是方華邁出改革步伐的關鍵一步。其背后面臨的實質問題是城鄉教育發展的嚴重不均衡。在自上而下的層面上,方華認為,最重要的是對縣域教育進行“科學定位、明確價值和精準施策”。借弋陽縣委書記謝柏清的話說,“要把教育辦成最大的民生事業,讓弋陽教育成為弋陽人最大的驕傲”。
在去年底的中陶會“弋陽鄉村教育以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全國現場推介會上,方華局長就從戰略角度生動地講述了他的思考和探索歷程。本刊特此編發,以饗讀者。
首先,我從政府對義務教育的價值所在、社會對義務教育的價值所在、教育當中對義務教育的價值所在三個層面給大家匯報第一部分內容——數據背后的價值。
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最大價值追求是均衡。任何一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核心要求都是均衡。我認為均衡是保證受教育過程和受教育機會的均衡,而不是受教育結果的均衡。但是,我們往往從結果均衡去改變過程均衡和機會均衡。而政府對義務教育均衡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對教育的定位——教育是社會公共服務的基礎性義務。我認為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應該融入到社會治理中。只有把教育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因素,義務教育才能達到公共服務的保障。

社會對義務教育的價值是平等。教育使人受到教化,使社會更趨于公平。教育待遇是個人在社會中享受到的最基礎的平等待遇。城鄉教育一體化是社會治理的重大變化,由城鄉二元結構社會向城鄉一體化轉變。《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是中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四個有關教育的文件中的唯一一個涉及義務教育的,其他三個都是民辦教育,這不僅是一個教育文本,還涉及整個國家治理的基礎——從城鄉二元社會向城鄉一體化發展。
教育是現代人文的組成部分。現代文明與古老文明的最大區別是什么?網絡嗎?高鐵嗎?飛機嗎?……不是,那只是顯性產品,不是核心要素。現代文明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教育,教育對現代文明的啟蒙和推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教育層面,義務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兩個面向——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的全面。我們任何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牢牢把握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基本價值——面對全體學生和面向學生的全面。曾經很榮幸參加教育部教育基礎一司相關文件的制定,大量閱讀了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俄羅斯、芬蘭等七國由駐外使節書寫的鄉村教育材料。通過這些材料,我發現,中國鄉村教育與這些國家相比并不落后。如果說落后,那只是時間問題,他們經歷了幾百年變化。比如,我們一直認為“復式教學”是中國有的,但最近我發現其實美國也有復式教學,俄國、法國也有。
所以,基礎教育的核心價值是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一個學生落下。我認為,扶弱、幫貧、助享是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長期要求。
接下來重點和大家交流分享我對改革的思考與策略。這涉及兩方面,一是做何教育,二是如何做教育,一是價值觀,一是方法論。
做何教育就是教育的價值,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方法論。為什么前十幾年風靡全國的所謂教育教學改革都曇花一現呢?原因不是教育改革、課堂改革、課程改革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到外面去學習的學習者知道了如何做教育,但是沒有思考做何教育。
關于做何教育,我用四句話來闡釋。
第一句話:教育不是少數人的游戲。可以說,現在教育就是少數人的游戲,各個學校評優評先、各個地方打造名校,不都是在做少數人的教育嗎?其實教育是各得其所的自我成長過程。比如十一學校的李希貴先生推動的“十一模式”,我永遠不可能成為李希貴,但我不能因為成不了李希貴就放棄自我成長的價值。學生也是如此,學校還是如此。
第二:教育應遠離功利。當前教育出現了非常可怕的事——功利。最近我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想法改變了。以往我認為要提高教育水平就要進行教師隊伍建設,但現在我認為如果由教師隊伍建設變成教育隊伍建設,或許更好。只有教育媒體人員、教育研究人員、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共同改變,才能帶來教育真正的改變。但現在沒有多少人把教育當成真正的事業。
第三:教育應少些功勞意識。功勞意識是很平常的,但對教育卻是很大的損害。曾經外省有一個縣來弋陽學習,發現我們的教育理念和他們不一樣。他們在城里的東南西北各建了一所大規模學校。他們說:“方局長,你一定要去我們那兒指導,我們學校的條件很好。”如果弋陽縣只有三所初中,我相信每所學校的設施也肯定是最好的。為什么?因為我們從不同網點集中到一起來了,而且這對教育局長來說是很大的功勞。對校長和老師也很好,不用再到鄉下去了。功勞意識會讓我們的教育走向畸形。
第四:教育應多些功德意識。弋陽縣近幾年由于評價改革,初中學生輟學率大大下降。但不少老師認為雖然四年來弋陽在全國很有名氣,但依然沒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我覺得考取了清華北大是我們的功勞,但每年能讓上百個孩子不因為厭學過早離開校園,這是一個功德。因為過早離開校園對孩子、對家庭是致命的。孩子以后有可能變成社會的霧霾,當霧霾到來,誰都跑不掉。
教育不能給予學生一個明確的結果,現在我們的名校、名校長、名教師,不斷地想創造教育的神話。很顯然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教育只能給孩子更多的可能。我在《中國教育報》發了一篇文章,說,剛當教師時,我以為教育可以塑造人。后來知道塑造不了。又覺得教育可以改變人,之后明白教育改變不了人,只能幫助人。今天我認為,教育只能給人以啟迪和引導。其實教育是不能給別人結果的。哪怕是一個優秀的標準都是不可能的。

弋陽鄉村學校的孩子

鄉村教育的薄弱,有它本身的優勢。地理位置、家庭環境、周邊環境、交通人文等因素不可替代。這是現實的、客觀的、難以解決的。但絕對不是我們的借口。雖然現在教育有很多客觀問題,但并不是說給教育本身的空間已經到了不能做事的地步了。現在很多人以客觀因素來強調鄉村教育薄弱的必然性,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那么多人為的因素我們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師資、管理、評價。面對鄉村教育,我們應該面對現實,承認不足,幫助薄弱,關懷特殊。
2013年,弋陽縣出臺了城區學生招生文件,結果上下意見都很大。一年以后,我再說話,我說:規范的目的,不是防止孩子進城讀書,而是讓符合政策的孩子進城讀書無須繳費。這個規范來源于國家相關文件,是合法的。
城區超規模超標準的豪華校,是人為制造的優質學校,正是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最大殺手。有人說這是新型城鎮化的需要。假如說是新型城鎮化帶來城區學生人數的增長,這不正是國家想要看到的嗎?四化建設中的新型城鎮化是我國這些年來重要的社會治理目標。如果是因為人們需要進城,由農民變成市民,那不正是國家文明進程中所需要的嗎?但真是這樣嗎?我們讓老百姓選擇是去破爛的沒有幾個老師的鄉村學校,還是去超豪華的高配的城里學校?老百姓會怎么選擇呢?除了沒有辦法、沒有能力的人,大家都會選擇后者。而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造成的。我們往往想要把老百姓搬出來,但搬得出來嗎?老百姓要生活下去,需要祖輩傳承下來的基本技能和文化。為什么老百姓現在有“讀書無用論”的思潮呢?就是他覺得讀書不能直接改變命運。所以他覺得讀書并不美好。
我認為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才是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有力手段。只有把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辦好了,才能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才能讓教育在政府的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之前的拆遷,教育就做了好多與家長的溝通工作,所以教育是社會公共服務中的一個支架。
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需要投入的傾斜。建設鄉村學校,配好設施,讓鄉村學校不再缺衣少食,幫助師生解決吃住行問題、交流問題、交往問題。這幾年,我們大力用相關資金來進行薄弱學校改造。
現在,在師資隊伍中,有些問題,比如縣管校用。首先我贊成這個政策,但做得也不是很好。縣管校用起源于優質師資過于集中在縣城,但是用縣管校用就解決了嗎?這是一個權宜之策。那怎么辦呢?只有讓老師整體素質提升。對此,我們采用了一些策略。
一是保證教師群體的流動,既給教師一條出路,也給教育一條出路。堅守鄉村,扎根農村,這是一個勵志故事,應該鼓勵,但實際操作很難的。所以要保證合理的流動,但也不是抽干似的流動。
二是注重教師培訓。首先倡導教師出去講課,聽眾無記名打分。其次請身邊人教育身邊人,用身邊事感染身邊人,要讓老師說教育真話。我們不想塑造圣人似的教師。再次,需要給鄉村教師出彩的機會。如果在同一個水平上,鄉村教師是很難出彩的。但在弋陽縣有一大批很有名的鄉村教師。
三是評價改革,重點說一說新三率和舊三率。舊三率是優秀率、良好率、合格率,新三率改成了重輟率、關愛率、合格率。具體怎么操作的呢?比如重輟率,甲學校進去100個學生,出來80個學生;乙學校進去100個學生,出來60個學生。原來評價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有50個學生就算50個學生的平均分,結果會趕學生的學校還是優秀學校,平均分高,優秀率高。改革后,進去100個學生,除了正常流動外,無論剩下多少個學生,還是按100個算,所以老師就會算一筆賬,不趕走孩子還能考30分,趕走就只能算0分,30分比0分多,所以能留一個是一個。再比如關愛率,我們評價“后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比如建一所4000名學生的學校,學生測評后,每個學科從倒數第一名到倒數八百名,從網上拉出來,打一個平均分。這樣的評價使我們弋陽縣的輟學率不會超過5%,我認為這就是功德。我們還是參加中考,三年前我沒來,弋陽縣在全市中考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都拿過,平均是第五名。我來了后,這三年的中考全是第二名,而且每年還把“后進生”留在這里。
四是搭建專業平臺。弋陽縣有5個民間組織,我講一個數據,弋陽縣有教育心理協會,全縣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的老師有28個。我們參加專業培訓,參加李希貴校長的新學校研究、中國教育協會的年會、陶行知研究學會的年會。
五是尋找伙伴。教育不是獨行俠,需要伙伴。所以我說是教育合伙人。我把家校合作定義為一個股份公司,我跟家長說孩子是你的,你是董事長,你把孩子送來受教育,我是你的CEO,我教育三年是三年,五年是五年,孩子是一輩子的,所以你是終生持股人,我是階段持股人。只有老師站在孩子角度,家長站在孩子角度,家校合作才能有生命力,否則教育沒法做下去。這樣的合伙人很多,包括教育局機關班子、校長、老師等。我們一定要尋找教育合伙人。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我們大家的事。通過教育的紐帶,尋找同類同德同心的伙伴,讓弋陽教育從根上改變,這種改變就是為弋陽教育增彩。
由于時間關系,我就跟大家匯報到這里,謝謝大家!

輔導學生做扎染的家長

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是縣域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