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牟雪江
油氣合作推動共贏大業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踐行“一帶一路”造福兩國愿景
□ 文/本刊記者 牟雪江

中緬油氣管道南塘河大峽谷施工段現場,最大坡度79度。
4月10日下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緬甸總統吳廷覺的共同見證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宜林與緬甸駐華大使帝林翁代表雙方在北京簽署《中緬原油管道運輸協議》。
就在中緬領導人北京會談之際,遠在4000公里外的孟加拉灣畔,運載14萬噸原油的“聯合動力號”油輪成功靠泊緬甸皎漂馬德島港。晚上,隨著聳立在港口的4條巨大卸油臂中的兩條卸油臂與“聯合動力號”油輪的輸油管口準確對接,這艘油輪上運載的來自阿塞拜疆的原油,開始輸送到島上儲油區內巨大的儲油罐內,隨著儲油罐內原油儲蓄到位,途經孟加拉灣運輸的原油將通過中緬原油管道抵達中國。
這一刻,成為一個標志性的時刻。標志著凝結中緬兩國友誼和“一帶一路”緊密合作的中緬原油管道項目正式投入運行。也標志著我國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全面投入運營。中國開辟印度洋能源通道、實現油氣進口多元化的構想變為現實。這使得中國的油氣進口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對我國的能源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由天然氣管道項目和原油管道項目組成的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于2010年6月在兩國總理共同見證下開工。目前天然氣管道項目已經安全平穩運行到第5個年頭,為中緬兩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據介紹,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注:均指緬甸段)啟動以來,中方已經在管道沿線開展社會經濟援助項目178個,開展自然災害捐款50多項,同時大力培養了一批本土化人才。目前,整個項目內緬籍員工比例已經超過了70%。
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中央執委昂莫紐表示,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是兩國能源經貿合作的代表項目,對兩國經濟發展都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4月10日下午,緬中友好協會主席吳盛溫昂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更是將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放在了“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看待。吳盛溫昂認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緬甸新政府發展本國經濟、吸引外資的目標契合。東盟共同體建設緊鑼密鼓,緬甸作為東盟成員國,需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各個平臺上實現與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他說,“中國倡導建設‘一帶一路’絕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獲利,而是為了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兩者合稱—“一帶一路”戰略。
絲路向南,從云貴高原西出國門,就來到緬甸。
這里,曾人聲鼎沸、馬幫熙攘。古印度和古中國最早的通商就借道緬甸。緬甸的珍珠、琥珀、燕窩,中國的黃銅、生絲、鐵器,戰國時期就已在南方絲綢之路上來來往往。
這里,胞波情誼血濃于水。南絲路曾“化身”國防交通線,成為二戰時滇緬公路溝通仰光港的軍事大道,助力中緬人民共御強敵,寫下“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的篇章。
二戰后,由于遇到種種挫折,緬甸工業發展緩慢,加上長期的國際制裁,經濟逐漸趨冷,到上世紀80年代被聯合國排在“最不發達國家”序列里。但是,從資源環境來看,緬甸卻一切很美妙。南部豐富的油氣資源,北部山區豐富的礦產、森林資源,還有在東南亞國家里僅次于柬埔寨的人均水資源,使其孕育著極大的增長潛力。
在緬甸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石油和天然氣尤為突出。但是長期的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等制約了油氣勘探開發,讓這個有著百余年油氣開發歷史的國家躑躅不前。如何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成為緬甸擺脫經濟困境的重要途徑。
而此時,與緬甸一衣帶水的中國,經濟列車正高速行駛,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一路上行。尤其是,七成以上的進口原油通道長期依賴馬六甲海峽,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隱患。
能否有更豐富的油氣來源地、開辟更多元的輸入路徑,不僅涉及中國油氣產業布局,而且關乎國家經濟命脈。
2001年,中國石油試水緬甸油氣產業,開始參與其油氣合作,致力為緬甸油氣開發利用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并先后開展了3個深水區塊油氣勘探項目。
十多年的時光,隨著緬甸的逐步開放,來自世界各地的石油企業到這里施展身手。現在,中國已有近10家石油企業參與緬甸油氣項目。
一邊有資源,一邊有市場—經濟互補,再次為中緬增進胞波情誼提供新的機遇。2006年,中緬雙方就油氣管道合作達成一致意見。
2009年10月底,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的建設大幕在緬甸馬德島率先拉開。隨后的2010年6月,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工程正式開工。
中緬油氣管道建設工程,堪稱世界管道建設史上施工難度最大項目之一。緬甸段,工程雙溝或并行敷設800公里,橫貫緬甸四個省邦,途經海洋、灘涂、高山、峽谷、丘陵等地貌以及地震帶,穿越8條海溝,穿越跨越數條河流,所經若開山脈落差逾1300米,翻越南塘河大峽谷最高坡度達70度。在中國云南段途經高山峻嶺、地震活躍帶、巖溶地貌、喀斯特地形,跨越多條國際河流。
整條中緬油氣管道,沿線地質地貌復雜,暴雨集中,水患嚴重,施工區域高溫高濕。
“難,實在太難了!”這幾乎是每一個受訪者談到中緬油氣管道建設工程時一致的開場白。
對于僅有30個月工期的整個中緬油氣管道,時間被劃分為兩段:緬甸段15個月;國內段14個月,而國內段要比緬甸段長很多。美國管道建設專家巴斯特·格雷兩赴現場,坦言“無法在世界范圍內組織一個團隊在30個月內完成中緬油氣管道工程的建設任務。這就是空想。”

中緬油氣管道瀾滄江跨越工程,鋼結構總重達2401.5噸。
面對挑戰,中國石油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邀請國內外管道建設和隧道專家科學設計,精心組織,全力加快推進中緬油氣管道隧道群建設;采取隧道PMC管理團隊和中鐵隧道隊伍管理經驗;嚴格執行QHSE體系文件,堅持專項檢查與“飛檢”相結合,全面強化風險管控,消除安全隱患;嚴格過程管控,嚴考核硬兌現,確保工程建設優質安全、綠色環保向前推進。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艱苦鏖戰。鑒于難度之大,中國石油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組建了強有力的中緬項目部,選派了精干的技術管理人員,項目采用國際公開招標模式,在全球范圍優選建設資源。
國內具有較高管道建設水平的5家EPC承包商中的中國石油的管道局、川慶鉆探、遼河建設集團、工程設計公司,中國石化具有較高水平的勝利油建、中原油建和江漢油建以及中鐵系統的一局、二局、隧道局等專業隊伍,及來自緬甸、印度、美國、德國、英國、法國、阿聯酋、泰國等全球多個國家資質優秀的企業貢獻了優勢力量參與管道建設。200多家,建設隊伍規模如此之大,這在國際管道建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施工過后的緬甸米坦格河地貌恢復。
項目建設期間,中國石油一線黨工委充分發揮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組織優勢,群策群力、全面出擊,在管道建設基礎薄弱的緬甸建立起“中國石油”標準,分階段、分步驟,高效高質推進工程建設。做到了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達98.68%,超過國際同類管道工程的質量指標。
為解決復雜環境下施工難題,中國石油管道局成功應用了綠色施工、高強度鋼材應用、抗震加固與檢測等7大類11項新技術,同時應用了海底管道三維技術、大口徑并行海底管道設計、高地震裂度及斷裂帶管道設計等12項大口徑長輸管道施工高新技術,創造了直徑1600毫米的鋼套管夯進126米的世界紀錄,攻克了伊洛瓦底江定向鉆等“世界性穿越難題”。大量高新和關鍵技術的應用,使該工程建設達到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誕生了國家級工法2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項,開發應用了3種新設備……中緬天然氣管道工程于2016年榮獲“中國石油優質工程金獎”,并問鼎中國工程建設領域最高獎項“魯班獎”。
中緬油氣管道工程(緬甸段)經過3年建設,2013年5月28日,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已全面完成,達到投產試運條件;原油管道工程完成94%,投產目標可控。
2013年7月28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工程正式投產向中國通氣,9月7日開始為緬甸分輸。2015年1月30日,中緬原油管道工程宣布試投產,馬德島港成功開港投運接卸第一船來自中東的原油。
截至2017年3月31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安全平穩運行1356天,共向中國輸氣133.4億立方米,為緬甸下載15.5億立方米。4月10日,中緬原油管道項目投運。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緬油氣管道猶如一條“經濟項鏈”,串起油氣“珍珠”,帶動了沿線相關產業發展,加快了中孟印緬經濟走廊的形成。《曼谷郵報》曾撰文稱,這條管道將使緬甸成為“亞洲的新十字路口”與商貿樞紐。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是由中、緬、韓、印四國六方共同出資建設的國際化合作項目,既是中國開辟西南能源通道、實現油氣進口多元化的戰略性工程,又是緬甸重要的能源動脈,同時是中國石油走出去、探索四國六方合作模式、實現互利共贏的國際化范本。
中緬油氣管道途經緬甸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撣邦4個省邦,由瑞麗進入中國,與國內油氣管網相聯。
其中,原油管道由中國石油和緬甸油氣公司合資建設,起點位于緬甸西海岸馬德島,全長771公里,設置站場5座,緬甸境內設計年輸量2200萬噸,緬甸下載量200萬噸,并建設一座規模為30萬噸級的原油碼頭;天然氣管道由中國石油、韓國浦項制鐵大宇公司、印度石油海外公司、緬甸油氣公司、韓國燃氣公司、印度燃氣公司共同出資建設,起點位于若開邦皎漂蘭里島,敷設22公里后與原油管道并行或同溝敷設,全長793公里,設置站場6座,年設計運輸量120億立方米,緬甸下載量為管輸量的20%。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友好交往歷史悠久,“胞波”情誼深入人心。1950年建交以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的精心培育下,兩國友好關系不斷拓展、深化,經受風雨考驗而歷久彌新。擁有深厚積淀的中緬友誼是雙方的寶貴財富,也是兩國人民的共同福祉。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作為中緬兩國建交60周年的重要成果和結晶,更是得到了中緬兩國領導人及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緬甸前副總統吳年吞曾說,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不僅是參與投資的四國互惠共贏的項目,而且將使緬甸的經濟、工業化和電氣化水平得到提高,對緬甸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將鏡頭對焦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的起點—緬甸西海岸皎漂的馬德島,看看這里發生的巨大變化。
曾經的馬德島被原始森林覆蓋,從最近的城市皎漂乘船前往需要大約1個半小時。沒有公路,沒有淡水,物資匱乏。中緬油氣管道工程開建后,中緬兩國人民團結協作、共同奮戰,歷經5年艱苦建設,在這里建成了30萬噸級原油碼頭和相應的深水航道,以及原油管道首站、120萬立方米原油罐區、天然氣管道1號閥室、工作船碼頭等設施。在項目的投資援助下,島上居民由飲用雨水到村村通自來水,由每天供電3小時到家家戶戶實現24小時供電,由零公路到幾乎村村通公路,由無移動電話信號到裝上3G信號通信基站;島上有了農用柴油車、摩托車,建起了學校、醫療站。
鏡頭中,清澈的自來水,筆直的道路,鱗次櫛比的小樓,歡快的笑聲,居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原始小島變身現代化海港。
4月9日上午,緬甸若開邦皎漂縣縣長吳丹突烏趕在中緬原油管道工程投運之前考察了馬德島港。“這次考察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中國的項目來到皎漂,對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項目建設時,中國建筑公司雇用了大量當地工人;建成后,附近有不少村民在這里上班,帶動了當地就業。”吳丹突烏面對媒體采訪時高興地說。

馬德島居民用上了自來水。
面對鏡頭,在馬德島管理處維搶修中心工作了3年多的仁亞烏感觸很深。他說,在項目建設之前,他居住在港口邊上的雅瑪村。這個村子和周邊的3個村子都沒有什么基礎設施,就連居民的飲用水都是靠接雨水。居民世代以打魚、種植為生。來這里上班之前,他換過多次工作,始終居無定所。“在這里上班以后,錢掙得多,生活得比以前好,我們家剛在村里蓋了房子。” 他幸福地說:“ 我已經娶妻生子。”
據介紹,項目建設期馬德島上居民約1000人參與工程施工,像仁亞烏一樣在項目上工作的附近村民有50多位,其中10人擔負著重要技術工作。
在通往雅瑪村的路上,現在還可以看到已經被廢棄的、過去用于雨季存儲生活用水挖的蓄水池。如今,自來水管道從水庫鋪到村里。家住水站旁的村民吳拉開心地告訴媒體記者:管道項目開建以后,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以前晚上6點到10點才有電,現在24小時都有電,我們非常感謝這個合作項目。”
按國際公認的看法,拿資源給錢不是互利共贏,拿資源后設法解決其民生問題才是互利共贏。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作為踐行“一帶一路”實現互利共贏的國際化范本,自開工以來,始終堅持系統性對管道沿線開展社會公益項目,努力造福當地民眾。截至2017年3月底,已累計投資2300多萬美元,實施社會經濟援助項目共178項。其中包括:新建和改建中小學校72所,醫院、醫療站29所,養老院、孤兒院、幼兒園6所;供水設施及水井6項,供電類5項,道路橋梁類5項,通信基站2座,其他項目3項。
共贏,經濟發展是根本。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的建成運營,為緬甸帶來包括國家稅收、投資分紅、路權費、過境費、培訓基金等在內的可觀經濟收益,其直接帶動社會、經濟和就業的發展,最終會延伸到消費終端,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
根據協議,緬甸每年可從中緬油氣管道獲得200萬噸原油,下載20%的輸氣量。2013年9月,中緬天然氣管道投產40天后,皎漂首站即實現臨時分輸,向當地天然氣發電廠供氣。居民用電水平大幅改善,并且相較以往柴油發電,使用天然氣發電后的用電費用也大幅降低。皎漂市市長吳覺度梭說:“皎漂資源豐富,但要將其轉化為產品,要有一定量的電力。以前只能靠柴油發電,一些投資者受不了高昂的電價就走了。現在,有了天然氣,我們在建一個以天然氣為動力的230千伏發電站,將來皎漂的經濟水平一定會大幅提高。”
過境一地,福澤一方。中緬油氣管道,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示范性工程,使雙方的經濟聯系更緊密,對提振區域經濟意義重大。據標普全球普氏統計,這條新的能源動脈落成,可以讓中國一定程度上脫離“繁忙”的馬六甲海峽的限制,直接通過中東、歐洲和非洲進口原油,可以使這些原油到達中國的時間縮短三分之一以上。
鏡頭轉回中國中緬油氣管道國門第一站—云南省的邊境小城瑞麗。位于弄島鎮拉鄉村的中緬油氣管道瑞麗站距離中緬國境線58號界碑只有2.5公里。
瑞麗曾是駝峰航線的重要站點,古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曾在此交匯。如今,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規劃中,毗鄰緬甸、越南和老撾的云南被定位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大通道,而南起孟加拉灣的膠漂,北抵昆明,繞行馬六甲,與中國西氣東輸二線相連的中緬油氣管道成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之一。
中緬天然氣管道進入云南省,短短不到5年的時間,云南省已經建成了安寧、嵩明、曲靖3座壓縮天然氣母站,建成城區加氣站及高速路加氣站199座,液化天然氣衛星站50座,液化天然氣加氣站101座。
2014年9月20日,中緬天然氣接入曲靖百姓家。“用上‘緬氣’,感覺家里就像多了一根‘空中自來水管’,想用就‘嘩啦啦’地來了。燒水、做飯、洗澡方便環保。”曲靖市民桂瑞璟感嘆道。
據云南省能源局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云南省將繼續推進紅河、騰沖、施甸、龍陵、祥云、富民等8條支線天然氣管道建設,全省年消費天然氣32億-40億立方米。新建中緬天然氣管道楚雄至攀枝花支線,通過連接貴州、四川和廣西,云南將與全國天然氣管網相連,云南將真正邁入“氣化時代”。
顯而易見,中緬油氣管道為我國西南地區帶來了發展動力。中緬油氣管道從云南瑞麗進入我國后,在貴州境內進行油氣管道分離,原油管道繼續北上,可以輻射到四川、重慶、貴州、廣西等西南五省市,甚至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中緬天然氣管道則南下廣西,通過中貴線與西氣東輸系統連接在一起,“串聯”了新疆、長慶和四川的氣區,力促我國管道“結網”保供。
作為全球輸油量最大的原油管道之一,又位于原油需求量最大的中國和需求增量可能最大的東南亞,中緬油氣管道在投產初期即引來了中東原油大賣家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據介紹,目前中國石油與沙特阿美合資建成的中國石油云南石化煉油工程項目,是中緬油氣管道的配套項目,計劃年處理能力達1000萬噸原油。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改善我國煉油化工的總體布局,緩解西南地區成品油的供需矛盾、降低成品油的運輸成本,同時也將促進我國西南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
而廣西欽州港作為南方重要口岸,是中國連接東盟的重要海上輸出口,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第六個保稅港區。著眼于欽州港的地理優勢,中國石油2005年5月開始在此籌建廣西石化公司,在項目建設和生產運行中取得一系列優秀成果。
據介紹,廣西石化公司加工的原油全部從海外進口,生產的油品質量全部達到國Ⅳ標準,同時具備生產國Ⅴ標準油品的能力。產品除成品油之外,還有聚丙烯、芳烴、硫黃等化工品,其中30%成品油銷往國外,70%銷往國內。銷往國外的部分主要占據國外高端市場。
云南和廣西作為東盟能源大通道的節點,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產能合作的背景下,中國石油的千萬噸級煉廠、油氣管道、加油站等項目對中國加強與東盟的互聯互通和合作均具有重要意義。
深度融合、互利共贏—可以預見,中緬兩國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中,油氣產業將帶給我們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