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格局下的中國選擇
現在來評價美國“能源獨立”成功與否為時尚早,也沒有必要。但美國能源政策的改變,必將影響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格局—美洲崛起為新的能源供應中心,而亞洲崛起為新的能源消費中心。貫穿整個20世紀的“以中東為供應中心,以美歐為消費中心”的能源格局將被徹底打破。美國將基于世界能源新格局對其外交戰略進行調整,更加靈活地處理中東地區事務,進一步深化與歐亞傳統盟友的能源合作,更加重視亞太地區在其外交戰略中的地位并獲得減少全球公共安全產品供給的機會。受美國“能源獨立”影響,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外部能源市場空間將受到擠壓,維持國內政局穩定的壓力增大;新興經濟體一方面可憑低價的原材料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也將不得不展開激烈的資源競爭。目前俄羅斯對東北亞還沒有管道氣銷售,出口LNG在亞太市場份額很低。自從2016年 底OPEC正式出臺減產細則后,全球油氣市場迎來了一個不確定時期。
站在全球能源市場角度來看,國際石油市場是全球流通性最強的市場,在全球化格局被壓縮后,石油地緣政治、石油交易貨幣及國際石油市場諸方面都將面臨重新洗牌。特朗普明確提出,要重新回歸美國制造業時代,這當然也包括美國石油產業。如果特朗普政府能在長期阻礙美國“能源獨立”的環保限制方面有所突破,真正提振美國石油產能的不僅是現在異軍突起的頁巖油氣,而且還有更大潛力的美國傳統石油。因而,特朗普的“能源獨立”能否拯救美國不得而知,但一定會改寫美國乃至全球能源版圖。
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新供應中心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消費中心漸成氣候,將推動全球石油貿易流向發生重大變化。隨著全球能源生產重心西移,消費重心東移,能源貿易流向也將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多原本流向大西洋盆地的能源產品,將改道流向太平洋盆地。在美國油氣進口量逐步下降背景下,沙特、卡塔爾等國原本計劃出口美國的油氣,將分流到亞太、南亞市場和歐洲市場。對俄羅斯而言,由于出口價格低廉及美歐擁有傳統盟友關系,美國LNG和煤炭將對俄羅斯天然氣構成嚴重威脅,逼迫俄氣南下亞洲尋找市場。而最痛苦的是,目前俄羅斯對東北亞還沒有管道氣銷售,出口LNG在亞太市場份額很低。自從2016年底OPEC正式出臺減產細則后,全球油氣市場迎來了一個不確定時期。倘若特朗普為了擠出OPEC在美國市場份額,而對進口原油征收20%進口稅的話,那么原先流向美國市場的輕質油可能會進一步向亞洲分流。一直以來,美國煤炭行業就有著強烈的出口沖動。此次借助政策利好,將會加速推進。由于歐洲市場需求不濟,美國煤炭企業必將傾銷地轉向亞太市場,而中國用戶很可能成為首選目標。
第二,美國油氣產業復興,將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美國增加原油產出而減少進口,必將增加國際原油市場供給量,對國際油價產生下拉作用。美國本身不但是一個儲油大國,而且還曾是一個產油大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傳統石油年開采量曾經達到5億噸。只是因為在上世紀80-90年代發生的環保事故,迫使政府叫停了在美國聯邦土地上及200英里以內的近海進行石油開采作業,隨后傳統石油開采量逐年下降,雖然2007年小布什政府提前3年解禁了此項規定,但是在各州環保團體的抗議下,迄今為止傳統石油業仍沒有明顯回升跡象。
如果特朗普政府能夠成功推開“環保門”,消除環保團體對傳統石油開采的抵制,那么,被壓抑的美國傳統石油產能加上目前已高達2億噸/年的頁巖油氣產能,再加上石油美元強勢,全球石油市場將面臨嚴峻挑戰。
第三,特朗普弱化“沃爾克規則”之后,將會增強石油及其產品的金融屬性。
2013年12月,包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內的五大金融監管機構批準了“沃爾克規則”。該規則以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命名,是2010年開始討論的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金融改革法案400項規則中最關鍵的一項。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美國金融機構與監管層之間博弈的階段性結果,標志著美國金融業將面對更為嚴格的監管。
經過上百年演變,國際油價已從現貨市場中單純的商品價格,演變成了期貨市場中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的金融衍生品。現在特朗普聲稱要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并在2月初簽署行政令,要求在180天內拿出對該法案的評估報告。由此看來,與之相關的并嚴重影響油價的“沃克爾規則”被弱化將是意料之中的事。當對投行自營業務的限制弱化或取消后,隨著投機資金回歸,油價中的金融屬性必將大幅度增強。
對中國而言,雖然美國扼制中國的戰略主基調沒有變,但其“能源獨立”客觀上將給中國發展帶來更多機遇。中國將通過與美國能源合作提高能源供給安全性,通過填補美國留下的地緣政治“空白”,以及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機制提高國際話語權,打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世界能源與政治新機制。
首先,不斷增加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要求中國更多地參與到本地區外的事務中去。作為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將成為各供應國爭搶的貿易對象。中國與中東、非洲和美洲資源供應國的關系將得到全面深化,對于相關地區與國家地緣政治事件的介入程度將有所加深,例如在南北蘇丹、中東、伊朗和敘利亞等熱點問題上,中國有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其次,中國有可能要承擔更多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義務。美國進行全球戰略收縮,客觀上為中國介入國際安全事務提供了空間。隨著中國海外油氣進口來源的多元化,中國的國際視野將從地區層面逐步提升到全球層面。中國將有意逐步改變在國際安全事務中“搭便車”角色,更加主動地承擔維護通道安全和地區安全的國際義務。
當然,挑戰也是實實在在的,首先是能源通道安全。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一方面是產地安全,一方面是通道安全;場地出問題買不到,通道出問題走不通。在世界六大石油運輸咽喉要道中,中國至少嚴重依賴其中兩個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與馬六甲海峽,且目前這種依賴有增無減。過去,中國因處于“搭便車”地位,可以通過美國主宰的安全能源通道和海外市場獲得來自中東的油氣供應。而隨著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下降,不再把更多財力、物力用于維護全球能源通道安全上,中國能源外部供應的風險將被放大。如果再考慮因海洋油氣開發而涉及海疆主權和能源政治化因素,中國的能源外部供應環境將面臨更大的挑戰。美國一直將能源關系作為地緣政治工具,這意味著中國未來面臨的能源地緣形勢會進一步復雜化。如何抓住美國能源政策改變的時機,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嚴峻課題。
其次是國際市場和國際油價巨幅波動帶來的挑戰。未來一段時間對國際油價影響最大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美聯儲對金融監管加強還是弱化的政策取向,二是美元貨幣究竟會走強到何種程度。這兩個因素曾是造成2014年油價斷崖下跌的主導力量,也將是決定未來一段時間油價走勢的核心因素。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仍舊是制造業,而這又是一個需要能源保障的高能耗性質的行業,因此石油進口規模越大,以制造業立國的經濟戰略所面臨的挑戰就越大。能源保障與能源價格穩定,對國家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在具體措施上,應該從鼓勵多元化替代能源入手,拓展石油能源替代試行與推廣使用空間。在石油保障戰略上,廣替代比多儲備更重要。石油能源替代是主動可持續的,石油能源儲備僅是應急而且是被動的。還應有一種急迫感,認真對待已超過65%的石油進口依賴問題。對中國而言,石油進口過度依賴不應簡單看做是一個供求問題,一個市場問題。中國與日本不一樣,兩者對石油能源的高度依賴情景不在一個政治體系內。在石油還帶有政治屬性的國際政治環境中,石油能否正常流通及正常貿易往來,需要放在國家意識形態高度考量。
對于石油企業投資而言,2017年會是全球政治風險環境最不穩定的一年。美國放棄全球責任轉而拾起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民粹浪潮從中東蔓延到歐洲和北美,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升高,將直接影響海外油氣市場。全球政治經濟風險的攀升,對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風險管控能力提出挑戰。
美元進入升值周期以來,中國資本外流壓力加大。為緩解對外投資逆差,維持幣值穩定,有關外匯和投資主管部門近期釋放了將收緊海外投資管控信號。外匯管制收緊無疑有助于阻止資金盲目外流,但也意味著海外投資周期拉長,交易不確定性增加。鑒于海外油氣投資對于“走出去”的重要戰略意義,對該類投資宜采用備案制,以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投資操作效率,避免延誤有利時機。
在當前國內石油消費消化不了現有產能情況下,石油制品出口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解決方案。問題是,將來中國石油制品出口不會是一路鮮花。一方面,它會以制成品形式反過來影響全球原油流向及價位,很容易成為跨國巨頭的眾矢之的;另一方面,又撞上了美國石油回歸全球市場的槍口,中美兩國貿易沖突可能又增加一個敏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