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喬貴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傳統藝術重要的傳承、保護對象,在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本質上就是要促進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內在轉向,重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探究非物質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現狀,通過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長期的歷史文化結晶,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眾多的地域性現代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其歷史淵源清晰、傳承有序,制作工藝特色明顯等特點在中國史上占據著特殊的地位。隨著現代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亟須加強保護。沒有把作為藝術形式、文化遺存與現代生產生活相結合,沒有形成完整意義和價值,沒有形成文化的延續。現代生活的制作工藝、裝飾藝術等等物質性、藝術性的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無論在何時都有必要被我們重新挖掘、重新解讀,我們應該抱著敬畏的態度去研究它。本文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活化方面的問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現代生活化的意義,其中這不只在于扶持地區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通過現代文化活動等方式傳承與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延續民族文化的生命記憶和傳承民族精神。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生活概念的界定
現代生活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途徑,而傳統文化能增強人們對于本國文化的熱愛與弘揚。世界性的文化首先是傳統性文化,沒有傳統文化的存在,就失去了其本身的特色。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一步步的展示,來體現傳統文化價值,提高人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的不同在于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傳統性,并且在新時期下會融入新內容。盡管有的元素在歷史進程中會逐漸隱退或消失,但其特色文化元素和主導群眾心理的元素還是會遺存下來,并得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地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樣式,在傳播上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它像一朵綻放的美麗花朵,在傳統文化的長河里光彩奪目。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生活的發展現狀
通過現代生活化的形式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城市,這里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地方,也是民間藝人集聚的區域。城市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多樣化的文化、藝術資源。在這種條件下發展出來的現代生活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具備多樣化、豐富化的民間藝術魅力,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度受到弘揚與保護。然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度失去其本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生活的傳承,就是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遺產的新方式,可以用現代生活化的傳承保護代替傳統的文化傳承方式。
現代生活屬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獨特形式。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傳統藝術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且兼具社會藝術的審美形態,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靈感的表現。它通常能夠傳達某一特定的藝術,反應當地文化藝術魅力,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而現代生活的傳播形式是表現當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的基礎,傳承著中華現代生活的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保護與傳承不當,許多民間傳統技藝失傳,因此對其進行現代生活化的傳承與保護變得迫在眉睫。城市作為經濟發達與人口稠密的地區,也是資源較多的區域。因此,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也就是城市的根脈,是現代生活精神和靈魂的體現。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
在現代多元化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后繼乏人的現象,在當今藝術思潮、文化交融的大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例如,香山的傳統營造技藝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現代建筑正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環境藝術中的建筑、景觀、裝飾、公共藝術占據了主流,大部分香山年輕人都追求現代建筑營造藝術所帶來的新形式,而喜愛傳統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自然傳統文化的傳承就出現了危機。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一些人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后的,這導致人們對于傳統技藝的漠視和遺忘。因此,把為了讓年輕人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便需要考慮如何才能把保護與生活相結合,以現代生活化的形式來完成非物質文化傳承。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引入現代生活的現實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文化,是人們在生活中不斷探索來適應自然的一種文化技藝傳承,走入了人們的現代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生活是保護傳承傳統技藝的一種方式,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與文化現實價值,為于探究新的發展趨勢下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了基礎。把現代生活文化技藝引入生產生活,可以使其在多元化的沖擊下,既能保持傳統技藝又能體現傳統特色,還能更好地與時代接軌。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如何更好地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成為目前研究的重點。傳統文化通過現代生活的傳遞會形成發展的中堅力量,代表著特定區域的傳統文化、社會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此外,探究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趨勢,有助于可以深入研究現代生活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必須與時俱進,人們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只是一味地追尋傳統,保持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做到與現代相融合,導致在追求新東西的同時又失去傳統特色。例如,溫州漆器藝術在社會的引導下發生了變革,從1999年開始由政府牽頭,人們把漆器藝術與生活相聯系,在生活的基礎上傳播傳統價值觀念,從而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的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大眾生產生活,只有立足于實踐,立足于生活,才能更加深入地探討其核心價值和內涵意義。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具有區域特色,必須將其引入現代生活,找到未來發展的道路。同時,可以利用群眾的力量來保護好傳統文化,為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因此,現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在傳統中有所突破,在現代生活中自我發展,為地方增添新鮮血液,緊跟時代發展趨勢。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現代生活發展路徑探究
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現代生活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全新的、獨特的視角出發,堅持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將其引入到現代生活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理論知識的支持,呼吁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利用、傳承和發展。
文化的價值不可估量。打造和建設傳統文化,需要從傳統文化出發,確立科學建設傳統文化的現代觀念,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融入到現代生活建設體系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遞。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尤為重要。依托現代生活,傳播傳統文化,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是一個重要選擇,也是未來的必然選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融入到生產生活,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創新。社會傳播的力量非常強大,在學習中模仿,解決了人們觀念中的意識形態問題。在耳濡目染中模仿與傳承,由廣大群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例如,“闖關東”年畫的發展可以說是東北在年畫藝術中一種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確實存在困難,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在觀念上還沒有徹底的認同感,有些社會風氣或者有些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上存在疑問。很長時間以來,在社會中追求時尚新潮的觀念根深蒂固,傳統文化得不到重視,使得其在現代社會基礎中的滲透存在難度,所以人們首先要改變觀念。觀念的更新主要體現在對現代生活的認同感上,如果在社會生活中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化的特色,傳承者和接受者都要遵循傳統文化的理念,這就增進了他們理解和熱愛本土文化的觀念,培養他們從多角度觀察和培養藝術文化的能力,培養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政府、群眾以及全社會要形成共識,從轉變觀念開始,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現代生活的發展。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