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賦婷+鄭欣燁
(上海電力學院)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這個“創新”詞匯,正越來越成為大眾所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投向這片尚未開發完全的領域,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知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機遇和蘊含的風險成為了如今最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對此,我們對上海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抽樣調研,共發出問卷850張,收回有效問卷791張。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認識不清,有關知識也較為匱乏,風險抵御措施尚未完善。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到如今的互聯網+金融環境存在的隱患,了解并重視它,提高保護自身的能力,避免掉入陷阱。
【關鍵詞】上海大學生 互聯網+金融 風險意識
一、引言
從2003年開始,我國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比如P2P網貸,第三方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寶),余額寶等等。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伴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迭起,在這個互聯網+金融管理體系不夠完善,法律無法兼顧的地帶,不法分子四處尋找漏洞,增強大學生互聯網+金融風險意識已經成為了必須的過程。
近幾年,屢次發生某某大學生的學費被騙,某某大學生因承受不起巨額網貸而跳樓自殺等相關新聞,著實讓人痛心。但大學生為何沒有具備抵抗互聯網+風險的能力?又為何會自愿匯款,掉入陷阱?通過我們對上海在校大學生的為期一年的抽樣調研,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認識不清,有關知識也匱乏,并且保持著讓人難以理解的淡漠態度和奇怪的僥幸心理,也沒有興趣主動了解相關的風險知識。他們將一切托付給了政府將來會出臺的法律或是供應商的制度完善。
這種被動的行為和漠然的認知正是問題所在:如大家看到的那樣,互聯網是一個機遇與風險并存的奇妙領域。從正面上來講,它可以是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夠帶來無數的便利,無論是理財、網貸還是支付方面,互聯網都承擔了提供便捷通道和為人們提供溝通橋梁的重要職責,并將無數的商機與機遇提供給大學生。但無法忽視的是:即使互聯網的便利已經深入人心,但其中蘊含的風險仍不容小覷,或許有人能夠在那里找到成功的契機,但越來越多的人卻落入網絡的騙局中。
二、上海大學生在互聯網+金融風險意識中存在的問題
在這次調研過程中,共發出問卷850張,回收有效問卷791張。經過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經過歸類分析,一共分為以下三點:
(一)對互聯網+金融的了解不夠全面
在調查中,當問及互聯網+金融是什么的時候,71%的學生都回答不清楚,9%的學生認為只是網上購物,其余的20%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是網上的銀行業務,有人覺得就是網上的資金流動,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新型的投資渠道。可見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的了解不足已經成為了一個明顯的漏洞。這個漏洞不僅體現在知識的涉獵上,更體現在當代上海大學生的個人意愿上。
1、當代上海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相關信息了解比較匱乏。經調查顯示,65%的同學沒有聽說過P2P,48%的大學生沒聽說過第三方支付,31%的大學生不知道眾籌,這種對相關信息聞所未聞的情況,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局限性。
2、大學生本身的態度也決定了對信息了解匱乏的情況會必然存在。大多數大學生輕視、忽視乃至無視自身相關知識的漏洞。據統計,有64%的大學生不愿對此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止步于門檻外,這種對自身的局限性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更是加劇了“了解不足”的問題,并漸漸成為了互聯網+金融安全上的隱患。
(二)法律制度和保護措施不夠完善
制度和保護措施的不完善已經成為了當前舉足輕重的問題。在調查中,被問及風險產生的原因時,大學生中有43%認為是平臺對用戶保護力度不夠,78%認為環境不良,監管不當,70%認為缺少政策的保護。由于互聯網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領域也借此東風一起迅速擴張,但正因為發展過于迅速,導致制度的發展跟不上節奏,從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1、互聯網監管制度不完善。在問及如何減少風險這個問題時,68%認為應該設立監督機構,可見完善監管制度的重要性。隨著一些不法之徒越來越猖狂,因為監管不夠到位,別有企圖的人就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制度的盲點,進行網絡詐騙,銷聲匿跡后,給少數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2、懲罰制度不夠完善。如今的懲罰措施可以稱得上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網絡上的不法之徒并沒有受到應有的懲戒,只是不痛不癢地受些制裁,然后繼續逍遙法外,盜用他人信息者只是被拉入黑名單,詐取錢財的行徑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該有的懲罰措施不到位,使那些違法亂紀的人更加得寸進尺。在現今網絡的背景下,如果沒有更加嚴密完善的制度和更加嚴厲的制裁,互聯網+金融的那些“風險”們恐怕就不會有停下的一天。
(三)風險意識認知不夠正確
在危機四伏的互聯網+金融環境中,風險意識能幫助大學生們正確規避互聯網+金融風險,減少自身損失。但在關于是否了解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調查中,57%的人了解過,但不多,32%的人沒了解過,還有2%的人甚至認為與自己無關。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風險意識成為了一塊顯著的短板。
1、個人風險意識缺乏。大學生沒有正確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意識。雖然在問及現在的互聯網+金融環境時,65%的人認為隨處存在風險,30%的人認為有風險但幾率很小,5%的人不怎么了解,沒有人認為是基本上是安全的,但仍有57%的大學生顯示未使用過任何安全工具。可見雖然大學生有著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認知,卻難以將它融入生活并加以防范。大學生們抱著“一定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僥幸心理繼續生活,但就“如何規避和防范風險”方面,他們卻不會主動去了解和學習,等到事故真正發生了,才悔不當初,這正是個人風險意識缺乏所帶來的苦果。
2、官方風險意識缺乏。據調查:首先,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意識的宣傳不夠全面;其次,官方沒有出臺有效的風險防護制度,導致網絡欺詐一直得不到有效抑制,損失一直在發生;最后,一些學校缺乏有效的教導方案,未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