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倫+++侯虹
摘 要:隨著社會科技不斷發展,信息化理念已經引用到各行各業。我國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至現在已經有多年歷史。在信息化社會中,雖然環境監測起步較早,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文章結合時代背景淺談對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思考。
關鍵詞: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cited to all walks of lif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years of history since the last century began to develop in 90s to now, bu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lthough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rted earlier,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inking 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work.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引發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對環境問題也需要實時關注,這對我國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提出嚴峻的考驗。為此環境監測部門需要對自身發展過程進行分析,針對信息時代特點做出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改變,從而滿足社會對環境監測部門的需求,實現環境數據實時化。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是與時代緊密相連的科學研究工作。
1 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在上世紀80年來開始使用計算機進行環境監測,在上世紀90年代普及計算機之后環境監測進入到了信息化時代。環境監測部門開始采用無紙化辦公模式,通過實驗室管理系統進行文件批復、審核,并且通過電子文檔對信息進行整理歸檔。我國環境監測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包括無法將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相互聯系,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無法運行,無法抓住部分數據重點,只能進行視覺層面的匯報。由于環境檢測是由多個部門協同工作,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系統是獨立的,各部門之間非涉密內容也無法暢通交流。根據環境監測的特殊科研性質,在信息化設計開始時希望通過一次性付出得到完美的解決方法,但是隨著時間推衍,我國早期引用的實驗室基本框架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我國環境監測使用的業務要求,但是各地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當局者迷,通過不斷維護、改進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以期實現質的轉變,但是卻忽視了問題的本質,使實驗室管理系統不能滿足現階段環境監測需求。部分環境監測人員基本素質不能滿足環境數據分析的要求,只能進行視覺上的匯報,導致匯報結果可研究價值不高。
2 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改進措施
2.1 建設前期進行整體規劃
在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前期,需要對整個建設工程進行整體進度及未來發展進行預估[1],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預期規劃,預留出應變的資金和時間。對整個環境監測信息化工程進行整體規劃,包括工程使用的設備、設施、人員組成都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劃,宏觀把控整個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工程的工程質量,從而提高后期科研工作效率。
2.2 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和人員管理
要建設良好的環境監測信息化相關規章制度,為工作人員提供行為準則,為工作人選設定最低標準。對每個崗位的職責和任務進行嚴格標注,在準確行為規范下,各部門只要按照規章制度各司其職[2],就可以順利的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提升環境監測人員的整體素質,嚴格把控各崗位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能明確分辨出數據重要性,在匯報時能夠將真正重要的數據信息進行匯報,不能僅提供視覺匯報,需要對所有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篩選,從而選擇出重要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寫成報告進行匯報。加強整個流程的監督管理工作,管理方案管理策略也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方法,進行科學管理。提升整個環境監測的質量和效率,讓數據更真實可靠。
2.3 改善環境監測設備
我國環境監測設備還需要改進,需要更換更為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數據庫系統,要讓各個部門之間能夠實現非保密性質數據交流[3],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互動,從而提升工作質量,讓環境監測數據能夠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同時需要加強對環境監測的數據整理,建設完善的數據中心,在信息如此發達的大環境下需要建設能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整理的數據中心。
能夠準確分析當前環境情況,可對未來短時間內進行準確預估,對未來長時間能進行趨勢分析[4],只有這樣的數據庫才是符合時代的實時數據信息。改善檢測設備需要大量人力、財力,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予以支持,要做好民眾間的宣傳工作,提升社會對環境監測信息化重要性的認知,從而能推進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
3 結束語
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有了更高要求,為此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凸顯其重要性。環境數據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數據,準確性和時效性也更為直觀,對環境監測部門要求更加嚴格,需要檢測部門能夠準確分析檢測數據,對各部門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匯報工作,再將數據反饋給公眾,這樣在信息交互中,通過準確的檢驗,確保數據準確性和可靠性,因此加強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是環境監測改革中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潘玉虎,李宏波.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科技風,2014(22):202.
[2]解輝.對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中軟件項目管理的思考[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5,27(6):5-9.
[3]王麗媛,葉鍇,李京,等.淺談深入信息化建設促進環境監測轉型發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39(8):168-168,193,194.
[4]葉鍇,王合生,喻義勇,等.淺議SaaS模式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的可行性[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6,28(5):10-13.
作者簡介:熊海倫(1977,2-),女,漢族,河南駐馬店市人,中共黨員,現就職于正陽縣環境監測站,中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監測、綜合技術和環境統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