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要: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已經進行了多年,回顧建設歷程,成績斐然,特別是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然而,在城鎮化高速度發展的同時,卻出現了許多令人堪憂的問題,如將“造城運動”等同于城鎮化、戶籍人口城鎮化、城鎮化建設不具有可持續性,片面高速冒進、粗放發展、配套設施不全,等等。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城鎮化建設的“速度”,處理好“快”與“慢”這一對矛盾,從而讓城鎮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困境;快與慢;問題歸因;出路探析
一、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自1978年以來我國開始了農村經濟改革,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就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計。縱觀三十多年來城鎮化建設的歷史,我國的城鎮化大體經歷了由政府推城鎮化到政府引導城鎮化的不同發展階段;走過了從最初政府只確定大政方針,較少有明確的城鎮化建設的具體政策的粗放型發展道路,到政府通過制定明確的城鎮化建設政策,引導城鎮化建設合理、有序發展的集約型道路。特別是在當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城鎮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越來越具有重要地位和發揮重大作用。
從統計層面來看,從1978年到2011年,我國的城鎮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6.9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1.27%,中國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遞增,快速的城鎮化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標志。僅僅從數據上看,中國城鎮化建設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從實踐層面來看,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也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發展模式。如以大城市帶大郊區的的成都模式:通過對土地產權制度的明確,建立土地交易市場等,立足發展較好的區域的帶動,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優勢產業,并使之集群化。同時還通過對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建設,確保農民權利得到保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又如依托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中心鎮地位,或縣城的中心地位,發展專業鎮,通過優勢產業的集群效應,帶動人口的積聚,從而實現城市周邊地區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的廣東模式,等等。從整體來看,這些模式大都具有工業向產業園區集中,農村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區集中以及土地的有償轉讓使用的特點。
二、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問題探究
縱觀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快”——高速度發展。造成高速度發展的原因,既有經濟社會發展客觀的需求,也有不合理的激勵機制導致。當然,快有快的好處,如通過規模經濟和積聚經濟的方式迅速推進城鎮化建設,讓更多的人過上富裕的道路,有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并可以快速啟動農村市場乃至擴大整個國內需求,助推國民經濟向更好、更高的層次發展。然而,正所謂“欲速則不達”,過快的速度,也必然導致一些問題出現:如在中國近年來的城鎮化建設中,出現了:(1)土地高消耗,人口低吸集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將城市化簡單化為造城運動,而沒有相關行業容納農村轉移人口,很多農村人口還是轉向更大的城市尋找出路。(2)片面經濟城鎮化,結構失調的問題。如有些地方曾過于依靠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助推城鎮化經濟,曾經迅速集中城鎮化的規模效應,但隨著能源產業優勢的喪失,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口的大量轉移,造成了很多“鬼城”的出現。(3)城鎮化過程中“人的現代化”的滯后問題,即人口的現代觀念的更新,市民的休閑生活、教育條件的滿足,公共服務、社會參與的協同,相對于迅速實現的經濟的城鎮化,人的現代化速度過慢。
此外,還出現了諸如環境破壞、土壤污染,功能分工、區域布局不合理,社會保障不完善,等等。這些問題,都進一步制約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速度,降低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水平和質量。
三、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問題歸因與出路探索
我國的城鎮化在高速度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然而作為助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農村城鎮化又不能簡單地從高速度上慢下來,其實從本質上講,當前城鎮化建設中的有些環節是慢了而不是快了,例如人口城鎮化、人的現代化、人的積聚效應等,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城鎮化發展的速度。因而,當前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問題并不簡單的是降低速度的問題,而是如何解決好“快”與“慢”這一對矛盾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對矛盾,我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一)改變純粹以土地的擴張和物質形象表現出來的表面上的城鎮化
農村城鎮化并不簡單的是蓋高樓、發展工業這樣的標志,而是各種要素不斷在農村城鎮中集聚,這些要素包括人才、技術、資金、農村、制度、就業、生態建設等經濟、政治、文化的諸多方面。真正的城鎮化是一種由人口集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進步為特征的實質意義上的城鎮化。這需要決策者在制定城鎮化目標時,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二)有效的產業帶動,是城鎮化具有持續生命力的保證
發展現代工業產業,是解決城鎮化過程中農村轉移人口就業的有效途徑。有了就業保障的城鎮化建設,才能在解決一批轉移人口的生存問題的同時,讓農村的土地實現集體經營,進而進一步提升農村城鎮化的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探究適合地區實際的發展模式,實現從粗放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的城市發展模式轉變
雖然有很多具有典型意義的成功的城鎮化模式可資借鑒,但生搬硬套而不從本地區實際出發的城鎮化,最終都是失敗的。只有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一套具有當地特色的發展模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
(四)加強政府監管,防止濫用土地的傾向,抵制無吸納人口功能的偽城鎮化
這就要求政府在考核評估環節,對于那種毫無實質意義而只有表面意義的城鎮化,對于那種占用土地、浪費土地,存在破壞生態環境可能的城鎮化,在決策層面時就給予制止。
四、結語
總之,農村城鎮化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只有解決好城鎮化進程中的“快”與“慢”的矛盾,才能讓城鎮化在實現國家現代化、助推小康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