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慧
摘要: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以政府為主體,通過增加農村公共服務,對城鄉間公共服務進行科學配置,從而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分配,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目前,我國城鄉公共服務之間還存在著較大差距。本文旨在通過研究我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現狀,分析其原因及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現狀
(一)社會保障體系的非均等化
目前,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完善,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仍處于起步狀態。由于資金的匱乏導致我國廣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涉及的范圍較窄,只包括養老、醫療、低保、特困戶等基本的養老保險制度和社會救濟制度,而失業、生育、工傷、住房等社會福利基本沒有。
(二)城鄉教育資源分布的非均等化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城市教育當中,而對于農村教育的投入資金嚴重不足,導致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教育設施、教師資源、教育資金都十分落后。農村的學校少、教育設施差,很多農村學生連最基本的義務教育都無法得到滿足;農村教師待遇差、教師資源緊缺、教師教學水平低,無法滿足學生的中高等教育,學生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政府對農村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加大了城鄉間教育水平的差距。
(三)醫療服務的非均等化
目前,我國醫療服務體系處于高水平、低覆蓋的局面,大量高端的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以及優秀的醫療人才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醫院,而小城鎮以及農村的醫療服務十分落后。醫院分布不均勻、醫療設備簡易、醫療環境差,同時,農村的醫療服務制度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報銷比例低、小病醫療缺失等,導致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甚至出現因病致貧、因貧再致病的惡性循環現象。
(四)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非均等化
由于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改革滯后,水、電、學校、醫院、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在城鄉間差距較大。政府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嚴重不足,往往依靠農民和農村自行解決。盡管近幾年,政府有意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建設速度依舊緩慢,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化原因
(一)嚴重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我國建國初期選擇計劃經濟體制,主要以農村支持城市為主的二元結構發展模式。政府將居民人為地劃分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其中城市居民擁有良好教育機會、豐富的就業機會、完善的養老醫療制度、生育傷殘等社會福利,而農村居民卻被限制在土地上,無法平等地享受國家公共資源。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已無法適應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要求,各地政府也逐漸采取措施進行改革,但始終未能有較大改善。
(二)公共財政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來我國的發展戰略均以城市為中心,對農村重視度嚴重不足。盡管近幾年我國對農業的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與工業生產的投入相比仍偏低。面對廣大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來看依然顯得微不足道,尤其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當地的農民連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項目都無法享受。同時,由于我國采用分稅制,導致政府更加關注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而忽略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使得廣大農村財政資金不足,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務財政資金嚴重緊缺。
(三)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不合理
在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以由政府供給為主,私人組織或社會團體供給為輔。但由于公共服務設施屬于公共產品,很難獲得經濟收益,使得非政府組織投入資金的意愿不強烈,很難參與其中。同時,政府作為公共設施主要的供給者,其對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明顯少于城市,增加了城鄉差距。
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還存在著所供非所求、所求非所供的問題。農民無法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充分表達自身偏好,導致出現政府供給非農民所求,農民所求政府未及時供給的現象。
三、提升我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對策
(一)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分配制度
我國政府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體系,增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讓農民能夠與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首先,我國政府應逐漸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優化養老醫療制度、失業傷殘生育保險制度。其次,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保障農村學生獲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縮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之間的文化差距。再次,大力發展農村醫療服務,增加農村醫療服務站點,提高醫療設備水平,改善醫療環境,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最后,增加對農村公共服務資金的投入,將優化農村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納入我國農村長期發展的規劃中,著力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升農民的精神面貌。
(二)拓寬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渠道
政府作為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主要供給者,單純依靠政府難以持續穩定地向城鄉提供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優勢,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建立農村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同時,鼓勵私人組織或社會團體積極參與,形成以政府供給為主,私人組織或社會團體供給為輔的模式,使公共產品的供給來源更加多元化。
(三)建立農民需求表達機制
為農民服務是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制度的根本目的,因此,農民的態度是評判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決策機制無法與農民意愿相呼應,導致出現供求不同步的現象。因此,應當尊重農民的表達權、選擇權,逆轉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決策機制自上而下的順序。建立農民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投票的機制,讓農民有話語權,真實地反饋農民的意見,真誠地為農民服務,維護農民享有公共服務的權利,從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