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麗 崔佳
摘要:從我國在1951年建立工傷保險制度至今日,已有65年,經歷了多次改革,雖然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已經較為完善,但是經過實踐的檢驗,其中還有許多的問題與不足之處。本文在闡述工傷保險現行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從其覆蓋率、費率機制、工傷認定、工傷預防和工傷保險中存在的道德風險等幾個方面分析了現行工傷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工傷保險;工傷預防;道德風險
一、行業費率檔次少、保險費率水平低
目前按照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我國工傷保險按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將行業劃分為3個類別:風險較小行業、中等風險行業和風險較大行業。這三類行業的繳費比例分別為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0.5%、1.0%和2.0%。從費率設置上可以看出,行業之間的工傷風險差別較大,但是費率差別不大。
二、工傷保險覆蓋率較低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全國參加工傷保險人數占全國就業人員比例為23.1%、24.8%、25.8%、26.7%和27.6%;而農民工參保人數占農民工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27%、27.3%、27.0%、26.9%和26.9%。無論是從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總量和參加工傷保險農民工人總數來分析還是從農民工參保數占農民工總人數比例和全國參保數占全國就業人員比例來看,兩者均較低。
三、工傷認定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
1.工傷認定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
《工傷保險條例》沒有對工傷進行明確的定義,而是憑借經驗對是否認定為工傷的范圍做了具體的舉例說明,并沒有用一般性的基本的條款對工傷的定義進行規定。一般情況下通過判斷發生的事件是否屬于列舉中的法律事實,來進一步判斷其是否屬于工傷。但是,由于憑借經驗列舉的法律事實比較僵硬化,當現實生活中經發生一些新的法律事件時,很難判定其所屬的工傷認定范圍。
2.工傷認定程序復雜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一套完整的救濟程序通常需要經過申請工傷認定、有關行政部門審查、處理等十多個程序,通常需要長達3年半的時間。現實生活中很多用人單位為盡量減少賠償,他們通過濫用訴訟的權利,延長救濟程序的認定時間,以此來消磨勞動者的耐心,拖垮勞動者。一般情況下,職工從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考慮,通常會無奈的選擇放棄工傷認定或者接受不公平的調解。這不僅不符合勞動法的立法宗旨還違背了工傷制度的立法目的。
3.工傷認定過程缺乏監督
對工傷認定結果的公示是工傷認定監督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其要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一方面通過全面搜集與事件有關的證據熟悉了解工傷事件的原委,準確的應用相關法律;另一方面要積極的接受社會人民、司法權利機關的監督。此外其還要規范履行認定程序。但是工傷認定與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行政行為相比,它直接涉及到勞資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透明度較低,致使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的知情權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因此,一方面為了使工傷認定部門收集的證據以及認定過程更加透明更加具有有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使處理的結果更加公正,設計一項規范的工傷認定制度勢在必行。
4.工傷認定申請主體不明確
《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啟動工傷認定程序時要首先由用人單位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如若用人單位未在法律規定的時限提出申請,那么申請主體可以是工傷職工、工會組織或者是其親近親屬。但是法律僅僅大致的規定了職工本人、近親屬、工會組織可以申請,并未規定哪個可以優先申請。這項規定與我國《民法》、《刑法》等法律的規定也不一致,與通常適用的法律經驗相違背。
四、工傷預防機制建設不足
在政府管理方面,我國的工傷預防管理體制比較復雜,主要體現為工傷事故預防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管理、職業病防治由職業衛生部門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由社會保障管理部門管理。在工傷預防方面,這些部門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職能的交叉另一方面各部門之間缺乏相應的協作機制。此外在我國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一方面職工參加工傷保險后,工傷補償有了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工傷風險差別較大的企業的費率差別較小,于是一些企業對工傷預防就不再那么積極,對生產設備的保養以及工作環境的改善不再那么重視。
五、工傷保險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
1.工傷預防方面
我國在目前的工傷保險費的收取方面實行的是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對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收取的費率也會根據上年的工傷事故發生頻率、安全措施的改善等方面來實行不同費率,這在一定程度促使雇主加強工傷預防,減少了他們的道德風險。但是,政策并沒有明確規定對于安全措施不到位企業采取何種懲罰措施,這又會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風險的存在增加。
2.工傷賠付與康復方面
一方面作為工傷保險的需求方,患者就診時知道自己不需要支付醫療費,而由工傷保險機構來支付,患者就可能出現小病大養、門診改住院等過度消費的現象。另外還存在工傷職工為家人、朋友等使用的不合理醫藥費用和為以前的疾病治療的不合理醫療費用。
另一方面,醫療機構為了自身利益存在誘導性治療和過度治療。醫療機構的收益主要依靠大量的藥品和醫療服務收入,同時,較強的專業性和信息不對稱使得醫療服務處于壟斷地位,工傷保險機構和工傷職工無法做到有效的監督。受利益驅動,即使在病情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醫生依舊會讓患者做多余的醫療設備的檢查,提供過度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