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寶
摘要:興趣是促進和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產生興趣,他們就會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積極學習數學。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就變得更為重要。我從七個方面:激發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情感教育”、“創造成功的機會”,“指導實踐操作”、“優化實踐設計”、“建立學習互助小組”的學習興趣,正確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測、推理、交流等活動,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興趣;激發;創設(造);探索;指導;提高
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當前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要有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1]。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變得更加重要,因此,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與學習新知有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就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的需要。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先提出如下問題:三根木棒能組成三角形嗎?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時教師拿出三根木棒進行演示,當學生看到居然不能組成三角形時,感到很驚奇,這時教師再演示把最長的木棒適當剪去一段后,與另外兩段(根)組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后教師啟發學生自己動手用木棒組圖去尋找三角形應滿足怎樣的關系才能構成一個三角形,這樣就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數學并不神秘我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數學,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理解的目的,讓學生充分感到對數學的作用和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或者通過列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的例子培養學生樂于了解數學,應用數學的態度,不斷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2]。有的學生對數學科不感興趣,原因之一就是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不多,感到學而無用。所以適當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深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引起新的學習需要,增強學習興趣。
三、注重情感教育,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情感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要用“微笑”表達對學生的愛。在教學中,要善于營造民主,寬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運用已知探求新知,學習方法進行大膽的猜想、遷移、推測、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到“數學真奇妙!”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外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好數學的愿望。從而更加樂于去學習數學,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在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里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探索和創造過程,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學習興趣。
四、創造成功機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有賴于成功,事實證明:一般情況下,不斷獲得成功,經常受到表揚的學生,學習興趣也在不斷的鞏固和加強,而屢遭失敗,經常受批評和斥責的學生,其學習興趣將會日漸衰減,直至完全喪失。由此可見,興趣和成功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課堂提問中較難的問題請水平較好的學生回答。不可讓回答問題由優秀生“包”下來,否則會讓后進生自暴自棄,降低學習興趣。當學生在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時地、恰到好處地、巧妙地給予啟發、指點和鼓勵,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這樣因人而異、難易有別的提問,使每個學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從而感受到成功的歡樂,學習興趣自燃就濃了。
例如我班有一位女同學,數學基礎差且膽子小,上課時害怕老師提問。我在課堂中提一些較容易的問題讓她回答,開始她不敢回答,在我的微笑、信任的眼神和鼓勵的語言下,她回答得很好,全班同學給了熱烈的掌聲,使該同學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數學成績一步一步提高了。經常運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尤其是那些基礎較差成績落后的學生,只要他們有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表揚,這樣才能使他們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五、指導實踐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聽過、見過不如親自做過”,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利用圖示、教具等材料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全員參與學習。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畫一畫等,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六、優化練習設計,激發學習興趣
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徑,是數學的重要環節。它是理論通向實踐的橋梁,是檢驗教學成敗的關鍵。如果學生在練習中看不出自己的學習成果,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參與的積極性[3]。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教材內容、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靈活選用各種合理巧妙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才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立華.淺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學周刊,2015(24):210.
[2] 王忠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82.
[3] 趙德明.淺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學周刊,2015(2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