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丙惠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典型詐騙發生率不斷上漲,危害公眾財產安全。因詐騙分子在方法、手段等方面持續變化間接增加詐騙打擊難度,故需全面掌握詐騙警情,創新詐騙防范措施,以在威懾犯罪的同時,保護公眾財產安全。
關鍵詞:金融機構;新型詐騙;犯罪特點;防范措施
一、基層金融機構電信網絡詐騙的主要分類
現階段,我國基層金融機構所出現的電信網絡詐騙類型相對較多,可從詐騙技術手段、冒充身份、犯犯罪嫌疑人、實施方式等方面分類。比如,根據詐騙嫌疑人所在地,可將其分為這樣兩種:第一種,在境外借助網絡電話的形式詐騙。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在非洲、東南亞、歐洲等地設置詐騙窩點,從大陸招收大量話務員,借助網絡渠道和公眾取得聯系,并冒充公檢部門的工作人員,虛構事實,獲得公眾信任,從而實施詐騙。調查結果顯示,這種類型的案件占全部詐騙案件的22.0%左右,但經濟損失占全部損失的62.0%;第二種,電信網絡詐騙團伙在自己生活的鄉鎮,借助短信、電話的形式向全國公眾實施詐騙。這種類型的詐騙具備相對顯著的地域性,占全部詐騙案件的80.0%左右,經濟損失占全部損失的41.0%。
二、基層金融機構電信網絡詐騙頻發的原因
1.受害人防范意識不足
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率的提高、成功詐騙率的提高和受害人防范意識不足相關,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來講,電信網絡詐騙是可以有效預防的,只需受害人充分了解詐騙手段,就能有效預防詐騙案件的發生。但從實際情況來講,盡管相應部門做好了電信網絡詐騙的宣傳和防范工作,比如:通過媒體宣傳的方式對涉及詐騙的號碼實施停機處理,這種方式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終結果并不理想。一般來講,詐騙分子詐騙手段千變萬化,單純性的防范宣傳是無法趕上詐騙手段變化速度的。同時,公安機關還存在單打獨斗的情況,無法調動各力量參與其中,影響最終的防范結果。
2.案件偵破打擊效果不佳
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偵破普遍存在技術不合理、查證困難等情況,再加上相應部門協作機制相對滯后,無法形成相對合理、有效的打擊能力,間接增加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率,主要包括這樣幾種:①主動破案意識薄弱。因電信網絡詐騙的特殊性,多為跨地域作案,具有犯罪手法變化快速、空間跨度大等特征,任何一起詐騙案件需很長的時間偵破,線索的取證工作相對困難,需投入相對較多的人力、物力,甚至需輾轉多個國家,雖工作時間相對較長,但最終的效果并不理想,導致各公安部門習慣性的將優勢資源放在相對較大的案件上,對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存在不愿打擊心理;②未形成部門共同治理模式。公安部門在打擊犯罪過程中未充分結合基層金融機構,造成犯罪案件的偵破工作處于被動狀態。公安部門在發現受害人后,賬戶凍結的處理時間相對較長,無法在第一時間凍結相應賬戶,增加資金的流失總量;通信部門接收到公安部門提供的信息后,未及時處理、回應相關問題,導致公安部門無法及時、快速的找尋犯罪窩點,間接增加犯罪率。
3.犯罪成本、刑罰成本不相稱
①低成本。所謂的低成本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方面,經濟成本低。現階段,大多數的電信網絡詐騙分子借助電腦、手機等工具作案,這些工具購買價格相對較低,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也比較低;另一方面,犯罪懲罰成本低。網絡詐騙不存在犯罪現場證據,加大偵破取證難度,降低案件偵破、犯罪分子抓獲率;②高回報。電信網絡詐騙具備作案手段集團化、隱蔽性特征,致使網絡詐騙犯罪發生率明顯高于相對傳統的搶劫率,促使諸多犯罪分子使用自認為安全的手段作案。
4.部門監管不力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電信行業在管理、經營等方面相對落后,存在大量問題。再加上日常經營中過于追求經濟效益,缺乏責任心,從某種程度上提高犯罪率。一般來講,部門的監管不力主要表現為這樣幾點:第一點,電信部門監管不到位。在新型技術、新型應用大力推廣的過程中,未充分考慮安全因素,導致典型網絡電話成為發布虛假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手機卡實名制未落實到底。用戶在購買手機卡時,通常不用自己身份證開具,或直接在街頭、網絡購買不記名的手機卡;第二點,互聯網監管不到位。先進技術的發展在提高國民經濟水平的同時,也給犯罪團隊提供相對較多的工具,犯罪分子在淘寶商店中購買大量犯罪工具,或借助現有工具開發屬于自己的工具詐騙。同時,網絡實名制未落實到底,造成門戶網站、論壇等存在大量欺詐性的信息,為詐騙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
三、基層金融機構防范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的措施
為更好地識別、控制電信網絡詐騙,維護基層金融機構聲譽,為客戶提供相對安全、高效的服務透析,應根據網絡詐騙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在降低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率的同時,實現最終的防范目的。
1.樹立反欺詐理念
基層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對各業務、管理條線詐騙交易進行監測、調查,建立機構內部的風險報告制度、詐騙監測預警機制,將各業務產品作為基礎,以實現最終的詐騙預警目的。同時,還需根據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評估詐騙預防情況。
2.加大宣傳力度,強化防詐騙意識
基層金融機構可借助宣傳欄、顯示屏等宣傳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按時或不按時的在重要場所、集市等開展宣講活動,提醒客戶這種詐騙的表現形式、詐騙的潛在性風險。并且,還可借助防詐騙手冊發放的形式幫助客戶更好的了解電信網絡詐騙類型、防范重要性,以提高客戶的防詐騙能力。
3.加大金融機構員工防詐騙培訓力度
要想從根本上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的發生,應加大基層金融機構員工的培訓力度,主要表現為:培訓金融機構員工的基礎性的金融業務,培訓金融機構管理人員相應制度,以反詐騙、法律法規為主。另外,加大金融機構業務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比如:根據業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工作崗位進行信用卡、貸款欺詐的識別和預防;開展重點培訓活動,對不同時期的突發詐騙行為進行反欺詐培訓。
4.打擊網絡黑產源頭
現階段,電信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是編寫釣魚網站代碼的黑客,其處于犯罪金字塔最頂端,雖人數少,但卻能影響整個網絡產業鏈,可從這樣幾點進行:第一點,建立網絡黑產數據庫。目前,網絡黑產商業化已處于成熟階段,黑客們存在相對復雜、精巧的產業鏈,無法估測黑產網絡規模。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政府應盡快了解網絡組織結構,掌握黑客的主要來源、聯系方式、從事行業等;建立網絡數據庫,以在全面掌握黑產情況的同時,幫助公安部門更好打擊犯罪團伙;第二點,引導黑客轉型。現階段,因大多數黑客在社會中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再加上學歷、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得不到社會認可。因此,國家政府應根據網絡的發展情況建立人才的吸引機制,將其引導到相對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便于成立紅色黑客組織,共同對抗黑客,加快黑客的轉型速度。
此外,還需完善立法。從立法層面著手,適當修改相關規定,將電信網絡詐騙從犯罪案件分離出,并將其納入社會管理秩序罪中,降低網絡詐騙的入刑門檻,增加電信網絡犯罪成本,提高法律威懾力;完善和電信網絡詐騙相關的標準、規范,加大金融機構監管機制的建設力度,強化筋肉機構的法律責任。比如:針對手機號碼不實名制的問題,應在相應條例中規定手機號碼開具用戶提供真實信息,明確設定未履行義務的處罰措施,促使金融機構員工、公眾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四、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信網絡詐騙逐漸趨向于科技化、跨國犯罪等,危害公眾財產安全。本文通過對電信網絡詐騙分析得知,部門監管不力、案件偵破打擊效果不佳、受害人防范意識不足等導致電信網絡詐騙頻繁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需探究有效措施進行防范,從樹立反欺詐理念、打擊網絡黑產源頭、加大宣傳力度等措施入手,以在提高防范詐騙能力的同時,從根本上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