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眾所周知,教育與生活聯系密切,一切教育皆來自生活、高于生活,且最終會回歸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改變傳統機械、教條的教學模式,使課堂知識逐漸走進生活化,進而以拉近教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本文,就以中職數學的視域出發,對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實踐策略進行一些分析。
關鍵詞:中職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策略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創造力以及理解能力的要求較高。在以往的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脫離生活的教學方法,重視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日常生活相融合,鼓勵學生通過自主發現、自由思考、獨立探索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提升自身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以下,筆者就對中職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實踐策略提出相關建議[1]。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現象
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的生活元素,對生活化教學與實踐的開展具有促進意義。但以往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教學前,教師可以深入教材,挖掘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現象,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2]。
以中職數學中“集合”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學前,教師應深入教材,鉆研教材內容,發掘數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間的聯系,并以此為突破,導入教學。如:課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糖果、水彩筆、面包、尺子、鉛筆、薯片、剪刀、橡皮、果凍...”等實物圖片,要求學生按照動能將以上實物分為兩類。學生很快可以將“糖果、面包、薯片、果凍...”分為食品類,將剩下的分在學習工具類。當學生完成分類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繁雜錯亂的現象,為將這些現象變得井井有條,通常需要我們將其進行分類,以方便之后的認知與使用。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集合》就與分類是一個道理。”然后,教師可以引出教學知識,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傳統的中職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經常使用一些機械化、教條式的教學方法,導致數學課堂過于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為避免這一情況,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愿意主動參與數學課堂。而情景教學就是一種新型、高效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為數學課堂注入新的活力[3]。
教師在講到“等差數列”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為班級學生創設相關的生活化情境,如:“我國某市出租車的計價標準為1.5元一千米。某市的出租車起步價為10元(如:4千米內不含4千米的計費 10元)。但是,當行程大于或等于4千米時,每增加1千米,乘客需要支付1.5元。如果我們把4千米的車價記為a1,那么你可以得到一個什么樣的數列,這個數列有什么特點?”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數學教學中,可以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延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在現階段中職數學教學中,為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相關數學教師可以將教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并借助這些現象為學生延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可以從數學的視角去提煉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以中職數學“函數”相關的知識點為例。函數一直是中職階段數學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函數知識中蘊含很多抽象性強、邏輯性強,且枯燥、復雜的數學概念與專業術語。在日常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無法融入課堂進程中,且學習效率不佳。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在講解完相關概念后,可以為學生延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手機流量的問題。將學生關注的手機流量的問題作為函數應用題的求解對象。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從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延伸,不僅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同時可以讓學生在求知與探索中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
四、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使其可以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借助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知識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并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以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進而可以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4]。
例如,教師在講完“一元二次不等式”這一內容后,教師可以抽出一節課,組織學生開展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生活化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問題。如:“有一些書要分給幾名同學。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剩余8本;如果前面的每個學生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就分不到3本。問這些書有多少本?學生有多少人?”、“張小莉家距離學校2.1千米,為了上學不遲到,今天張小莉需要在18分鐘內走完這段路。已知張小莉的步行速度為 90米/分鐘,跑步速度為210米/分鐘,問張小莉至少需要跑幾分鐘才不會遲到?”這些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練習這些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化數學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可以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結語
總而言之,知識來源生活并將服務于生活,對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將來的生活具有一定影響。因此,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學的生活化,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有助于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安貴. 中職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以高一學生研究為例[J]. 經營管理者,2016,06:378-380.
[2] 楊賢敏. 試析中職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 當代教研論叢,2016,10:129.
[3] 李云海. 中職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J]. 文理導航(中旬),2015,03:9.
[4] 霍寶敏. 中職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5,2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