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了解水環境,傳播水知識,守護水安全刻不容緩。以水環境公益科普課堂為載體,探索環境教育新形式對小學生環境意識的啟蒙、環保技能的訓練、行為習慣的養成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環境;公益;科普;小學
水是生命之源。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破壞引發的環境災害和生態災難事件觸目驚心,世界各國都開始對水問題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逐漸對水資源危機形成共識。了解水環境,傳播水知識,守護水安全刻不容緩。
少年兒童是世界未來的主人,環境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以水環境公益科普課堂為載體,探索環境教育新形式對小學生環境意識的啟蒙、環保技能的訓練、行為習慣的養成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水資源概述
(一)世界水資源現狀
眾所周知,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淡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體總量的2.53%,且大部分是分布在兩極的冰川冰蓋,人類生產生活可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僅為淡水資源的1%。當今世界,一方面是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利用以及水體的污染、水質的惡化,全球淡水資源緊缺的局面正在逐漸顯現。聯合國水資源大會曾經指出:“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水資源緊缺時代”。
(二)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水資源短缺狀況古已有之。從歷史上來看,干旱頻發、十年九旱一直困擾著我們。目前,我國的淡水資源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
1.水資源短缺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是世界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水資源總量雖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卻是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已被聯合國類為全球最缺水的13個貧水國之一。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等問題嚴重存在。
2.水污染嚴重
由于改革開放初期注重發展速度、忽視環境影響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使水資源遭受嚴重污染。水質性缺水呈現惡化趨勢,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
(三)我省水資源現狀
遼寧省水資源總量34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82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3,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12。除東部地區外,遼寧省其他地區屬于嚴重貧水區。
二、水環境科普課堂的開展和成效
節約用水,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期,國家發改委、水利部、住建部聯合印發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G《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并指出,當前我國水資源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用水效率仍然不高,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節水制度建設有待完善、節水內生動力不足、節水設施水平有待提升、節水監管能力還需加強和節水理念意識還不強。《規劃》提出,提高公眾對我國水情的認知,加強公眾參與水資源節約保護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加強小學生對水環境知識的了解,傳播節水愛水理念,從小培養正確的環境價值觀,2016年3月,遼寧省環境保護廳、遼寧省教育廳聯合印發文件《關于在全省小學開展“科普課堂——生命之水”活動的通知》(遼環發[2016]6號),決定在全省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開展公益水課堂科普活動。活動得到了各市環保和教育部門的積極響應,2016年3月至6月間,全省4500余個班級參加了公益水課堂活動,受眾小學生近20萬人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觀看短片、參與實驗等方式對水的特性,水與生命及水與生活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環境科普效果。
(一)科普環境知識
水科普課堂向小學生科普了豐富的水知識,從分辨自然界的雨、雪、露珠、霧、冰、霜、水蒸氣等自然現象人手,認識水的三態,了解地球上水的循環過程;通過對比,發現水果中的西瓜和動物中的水母含水量最高,達到97%;懂得了水在人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參與溶解、消化、代謝、調節、排毒等過程;了解在不同年齡段人體內含水量的變化、缺水時身體會產生的癥狀,及飲用水的選擇和健康的喝水方法;同時還學會了利用pH試紙來判斷天然水與純凈水的酸堿性,了解到水中的礦物元素對生物細胞、對生命的的重要性。課堂上,老師還向學生們征集了生活中簡單易行的節水小竅門,例如:淘米水澆花、先摘菜后洗菜、減少洗衣粉用量等等。懂水,愛水,節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知識的鏈條,在小學生心理深深扎根。
(二)激發環境意識
由于小學生年齡、知識、經驗、以及天性活潑好奇、愛憎分明的性格特點,很容易被鮮活生動的環境科普課堂模式吸引。集中的照片展示、有趣的實驗操作、真實的視頻再現等等,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帶著豐富的感情融入預設情境,去看待人類的環境行為,愛恨越強烈,認識就越深刻。這樣,保護水資源這個關系到人類生存發展的大事,就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牢牢地扎根,促使他們自覺地去行動,去宣傳,去監督,達到“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社會”的良性效果。
(三)指導環保實踐
一杯天然水,一杯純凈水,看起來清亮透明完全一樣。將兩張PH試紙分別投入杯中并輕輕搖晃,兩杯水逐漸產生了明顯的顏色變化:對照PH值比色卡,天然水呈藍綠色為弱堿性,純凈水呈黃色為弱酸性。簡簡單單的小實驗,學生們興趣盎然,樂在其中。實踐出真知,動手操作對學生環境意識的養成意義更重大,效果更顯著。
(四)培養環境能力
環境科普課堂上,小學生學會了關注身邊的環境現象,進而通過對比記錄、查閱資料、實驗求知等自主探究方式,明確行為與環境的關系,掌握簡單易行的環保措施,樹立起堅定的環保理念。從長遠看,環境科普課堂的愿景是提升小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乃至“預見問題”的環境科研能力;在獲得快樂探究體驗的同時,實現外因推動內因,在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上逐步發生積極變化。
三、結語
在小學階段,環境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板塊。無論是學科教學的滲透,校園環境的表達,還是科普課堂的延伸,校園文化的熏陶,都將對學生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