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山
究其原因,就是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外貿易總量的巨大增長,使得一向在國際經貿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一些國家感到十分不快。
近年來,在國際經濟法領域中原本奉自由貿易為神明的西方發達國家,卻不斷涌現出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的思潮。西方世界流行的“中國威脅論”以及其他變異的種種炒作,幾乎成了與中國經濟發展相伴而生的“特別風景”。西方發達國家為何屢屢針對中國?
不待見中國的原因
想象一下,有個人參加奧運會,在游泳、跳水、籃球、田徑、足球、自行車、馬術等所有項目中都能進入前八名決賽,而且還能拿下不少金牌、銀牌、銅牌……那這個人該多么的牛。中國就是這樣一個“選手”。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是一個奮力向上的國家。在過去的100年里,由歐、美、日等組成了發達國家俱樂部。對崛起的其他國家像韓國,因為其體量小,而且其產業主要沖擊的是日本,所以列強還能忍。但中國的體量是韓國的25倍,從歐美到日本、韓國統統受到沖擊,你讓發達國家怎么忍?
中國給發達國家帶來的恐懼主要是三點:
一是中國產業的全面性,導致中國在和所有發達國家競爭。
西方發達國家加上日本總共十億人口,還不如中國一個國家多。就單個國家來看,其人口體量無法支撐全面工業。因此,發達國家的工業體系是在多個國家之間分工的。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包括美、日、德三強,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全面的工業。
就拿美國來說,液晶面板產業、高鐵產業、鋰電池產業之類幾乎就沒有,造船工業只剩下軍用造船,民用造船基本退出了世界市場競爭,游輪買歐洲的,商船買亞洲的,也因為這樣,導致美國軍艦造價奇高無比,造船廠沒有民用訂單,都靠軍隊養。
比如德國,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芯片、液晶面板和航空發動機……這些產業基本都沒有,德國也沒有獨立的航天工業。
比如日本,衛星導航、民航客機、航空發動機、智能手機芯片設計、通訊設備、無人機……這些產業基本沒有或者非常弱小,航天工業沒有全球航天測繪網、載人航天和空間站。
而中國呢,上面列舉的十幾個產業全部都有,而且都不差。例如高端的芯片設計,根據研究機構IC Insights發布的2015年全球十大芯片設計公司名單,前十名中美國6家、中國3家、新加坡1家。日本、德國均未上榜。
除了高端制造業,技術要求相對低端的玩具、服裝、家具、水泥、玻璃、紡織等產業,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早就放棄了,而中國照樣有,而且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份額。中國工業的全面性是中國工業產值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
二是中國工業不僅是“全能型”,而且幾乎所有產業都能進入世界前五,很多是世界前三和世界第一。
想象一下,有個人參加奧運會,在游泳、跳水、籃球、田徑、足球、自行車、馬術等所有項目中都能進入前八名決賽,而且還能拿下不少金牌、銀牌、銅牌……那這個人該多么的牛。中國就是這樣一個“選手”。
比如互聯網和衛星導航,成規模的基本就只有中國和美國,中國居世界第二,領先歐洲和日本。
比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中國憑借阿里、華為、騰訊、訊飛、百度等同樣緊追美國。以云計算為例,德意志銀行2016年5月公布的報告表明,世界三強是美國亞馬遜、微軟和中國阿里巴巴。中國除了阿里云,還有騰訊云、百度云、華為云等,同樣領先歐洲和日本。
比如造船業,世界三強是中國、日本、韓國,中國份額排在第一。
比如海洋工程裝備,也就是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和海洋工程船舶,全球市場是被中國、韓國、新加坡三強把持,中國占全球份額35%,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球鉆井平臺超過80%是中國制造。
所以,中國制造不僅無處不在,而且基本都在世界前五。
三是在全產業鏈和發達國家競爭的情況下,中國工業保持高速增長。
2016年中國工業產值增長在6%左右,如果未來繼續保持在6%左右的增速,2025年中國工業產值將超過所有發達國家之和,中國人均工業產值將達到西方平均水平。
液晶面板排在中國進口工業產品的第三位,而到現在包括液晶面板的核心材料和生產設備在內,例如玻璃基板、偏光片等,中國已經逐步實現國產化。
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進口排在中國進口工業產品的第二位,國產汽車自主品牌勢頭已經起來了,國內各大車企對汽車的投資也是天量,這個產業也在逐漸向上攀升。
目前和西方差距最大的是集成電路及其生產設備產業,這也是我國目前進口超過1500億美元的第一大商品,也是我國產業鏈條上的最大缺口,這點我國還在起步階段。雖然芯片設計已經有海思、展訊,芯片制造有中芯國際,芯片封裝有長電科技等,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也在以20%的速度發展,但是總的行業投資額并沒有超過發達國家,因此這一行業的競爭還將長期化。
中國用自己的努力
創造了諸多商業奇跡
在很多行業,我國的確還落后于發達國家,但同樣在很多行業,中國公司在技術、管理和質量上一定有超過發達國家同行的地方。
中國光伏產業絕對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從中國企業大舉進入被發達國家壟斷的光伏產業,到把國外主流生產商全部打垮,中國企業自身也遭遇多年全行業虧損,然而咬牙堅持,憑借著不斷提升生產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全產業鏈降成本,最終實現全行業盈利。
光伏產業曾經是歐美和日本壟斷的行業。2005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只有200MW左右,只占全球1.8GW產量的11%,而日本占了全球的40%,歐洲占全球大約45%,是典型的發達國家把持的高利潤行業。
此外,光伏組件的EVA膜、光伏背板材料、光伏玻璃、硅片、硅料等,中國基本依賴進口,只擁有電池片制造和組件生產技術。外國供應商從中賺取了大量利潤。中國公司當然不會甘心被人卡脖子,突破太陽能級高純度硅料生產工藝后,也開始大舉進入多晶硅制造環節。到了2015年,中國高純度多晶硅產量16.5萬噸,占全球總產量34萬噸的48.5%。全球多晶硅硅料價格,也從2008年的1公斤超過400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100美元,2012年下降到50美元,2015年下降到20美元。
不僅是硅料,中國公司還突破了用硅料制造硅錠,把硅錠切割成硅片的生產工藝,下游的三個制造端,硅片、電池片、組件,各個突破。包括硅料在內的四個制造端主要生產環節產量均連續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已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各環節產量前十名的企業中有半數以上位于中國。
有的國人,一提起中國制造,就條件反射地說中國公司技術不行、管理不行、質量也不行,既然都不行,那為何能在全球競爭中步步緊逼歐、美、日企業?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在很多行業,我國的確還落后于發達國家,但同樣在很多行業,中國公司在技術、管理和質量上一定有超過發達國家同行的地方,不然何以能在競爭中不斷勝利?
中國需產生領導型成就
我們不會因為別人的“指責”而放棄自己的發展機遇。當然,中國的發展不能和世界發展成為簡單的零和游戲。
中國不受“待見”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奮起“擠占”了發達國家的利益空間。對于這樣的“指責”,我們辯證看待:我們不會因為別人的“指責”而放棄自己的發展機遇。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一個問題,中國的發展不能和世界發展成為簡單的零和游戲,不能讓中國發展,全世界吃虧,這樣我們的發展也絕對不會順利。
目前,中國所有的進步都是跟隨型成就,還沒有產生領導型成就。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要有領導型成就,能夠在無人區開辟出新的產業,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讓全世界雨露均沾。
目前,美國是領導型國家之一。1915年美國發明汽車流水線生產,造就了汽車產業的繁榮,汽車產業至今是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德國的第一大工業;20世紀80年代,美國發明了微機,直接造就了PC機和筆記本電腦產業興起;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又開創了互聯網和windows這樣的全新產業,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形態;21世紀,喬布斯又發布了智能手機,直接帶動了全球進入智能手機時代。
現在,美國又在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這將又是超級大產業。美國在過去的100年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產業,在穩固自己領導者地位的同時,也帶動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
中國現在也在逐漸嘗試開創新型產業,例如量子通信,從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級別量子通信網已經建成。但是從總體而言,中國仍然是跟隨型國家,要想減少利益沖突,減少“不受待見”的狀況,中國必須成為能夠開辟新型產業、開發人類新需求的有領導型成就的國家,在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讓全世界受益,打破零和游戲。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就是提高科技實力。
(摘自《特區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