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摘要:當前高校德育呈現出實效性弱化、地位邊緣化等現象,改變當前高校德育現狀刻不容緩,要改變現狀就要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并改革創新,從強化師生德育意識、德育課程改革和建設、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德育教輔團隊建設等方面來推動高校德育的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高校;德育;對策
高校德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思想保障,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關鍵舉措。近年來,高校德育呈現出效力弱化,地位邊緣化等趨勢,出現這種情況的外部因素是新形勢下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讓大學生思維轉變巨大,學生思維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內部因素是高校德育的課程建設和改革與大學生現實生活的需要脫軌、分離以及德育實踐環節的薄弱等。在當前形勢下如何讓德育在高校內切實有效地發揮思想引領的作用,讓學生主動地把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已經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對策進行了一定的思考:一是強化師生德育意識、鞏固高校德育地位;二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三是從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角度出發,推進德育課程改革;四是強化德育師資隊伍,打造精英教輔德育團隊;五是樹立和發揮優秀學生德育先鋒模范作用。
一、強化師生德育意識、鞏固高校德育地位
高校德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尚品德、良好行為習慣、擁有正確三觀等復合型高素質的社會所需人才。高校黨委、行政應該高度重視德育教育的目標、手段和效果。圍繞“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環境熏陶、社會合作”的模式來開展貫徹德育教育。所謂“學生主體”即德育的目標、手段和效果都是針對學生而言。在德育的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改變以往“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德育理論知識的同時主動內化,轉變為實際的行動效果;“教師主導”即以德育專業教師、全體學工人員為主導,把德育教育和德育實踐相結合,共同引導和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德育專業教師是學生德育知識的授課教師,學工人員(即輔導員)是引導和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生活老師,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環境熏陶”即高校在黨委、行政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高度重視德育教育、從宏觀戰略上把握好德育教育的方向、加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鞏固德育教育的地位、打造德育教育精英團隊、營造一個具有良好德育氛圍的校園環境;“社會合作”即是補充德育實踐薄弱的一個重要措施,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學校接受了充分的德育知識后有一定的場地來讓知識通過實踐轉化為成果,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互相印證,完整地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二、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應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想結合。教師應該把學生擺在平等的地位,改變以為被動接受的情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引導思想為主,傳授知識為輔,扮演思想上的引領者角色。在德育教育中一味地采用說課式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被動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上的誤區,即學生認為德育學習是以接受老師的知識傳授為主,以課本教材參考為輔,通過考試就是德育教育的目標效果,把德育教育的目標以分數量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忽視了德育是改變人道德品質的目標,德育的教育也就流于形式,成了擺設。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德育的目的是什么,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內化德育理論知識,激發道德上的需要和認知;高校培養具有優秀品德的人才最終是要給社會提供需要,學生學習德育不是孤立的,最終是要與社會相聯系的,即德育的實踐環節要突出對德育理論教育的印證,德育教育是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和學生個體的需要,學生應充分認識到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個人主義價值觀,讓學生自行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認識到對于今后個人的成長有什么幫助和意義。沒有理論做指導思想的德育則無目標化和指向化,沒有實踐印證的德育則顯得空洞化和失真化。
三、從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角度出發,推進德育課程改革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德育課程的設置應以生活為本、課程為中心、實踐為著力點。所謂生活為本即德育課程內容應該圍繞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需要來的設置,結合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創新創業、生活發展、時事要點等元素。高校德育課程的設置不能是憑空臆造,也不能脫離大學生實際生活,德育教育的效果應該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有機相結合的。所以,德育課程的設置應該是讓大學生感興趣的,能主動接受并內化的。以課程為中心即課程是聯系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有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教師要改變以往在課程中“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和學生相對立的情況,在課程教學中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程教學中共同進步;以實踐為著力點即理論是實踐的指導,實踐是對理論知識的印證,學生學習德育不能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在實踐中得到印證,最終轉化為個人的道德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符合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德育實踐是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過去很多高校都是重知主義突出,忽視德育的實踐,造成行知脫節,這種情況往往容易造成學生品行脫節,表里不一。重視德育的實踐不僅僅是德育學習的必須過程,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具體的德育實踐方式上高校應該大力支持和關注高校德育論壇的建設和發展、在校級層面上開展中華傳統美德辯論大賽、當今社會上出現的一些關注程度較高的現狀(如熱心助人后反被無賴,碰瓷等現象)等等。
四、強化德育師資隊伍,打造精英德育團隊
從目前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德育專業課教師保障學生德育的理論知識,學工隊伍教師則保障學生德育知識實踐方面。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這個主導不僅僅針對課程上教師的授課,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師在教導學生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過程中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改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這就要求德育教師本身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端正的行為習慣,從而讓學生以“人”為鏡,把德育教育和實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動地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首先,學校黨委和行政要高度重視德育師資隊伍的發展和建設,改變高校德育邊緣化的現狀。學校黨委和行政要把高校德育團隊發展和個人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如有針對性地開設德育教師培訓課程,加強和改進德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方法。開設學工隊伍培訓班,增強學工人員對學生管理的水平和改進引導學生品行的方式方法。對德育專業教師和學工人員的招聘要嚴格把關,所謂術業有專攻,德育團隊的建設和發展不是隨意性、偶然性的,必須要有一定的規劃性和計劃性,德育教育要良好發展離不開相關人才的吸收和培養。當今高校普遍存在一種重知輕德的現象,認為德育教師從事的課程教學不重要,學生學會知識才是重點,認為學生工作是誰都可以從事的,不管專業符合與否,這種錯誤的認知必須糾正,讓德育團隊在跟隨高校的發展而發展,讓德育教育在高校切實地發揮作用;其次,高校要建立起德育團隊完整的保障體系。要建立起德育團隊完整的保障體系就要把保障切實地落實到德育教師的個人生活、學習、發展上去,要多點多面全方位地覆蓋。要保障德育教師的薪酬待遇,讓其能夠安心地在高校德育建設和發展上作出一些成效;要在德育方面針對性的大力開設科研課題,保證德育教師在引導學生的同時能把自己的經驗得到升華和凝練;要保障德育教師的個人發展,如個人待遇的提升,職務的晉升等等,高校德育的建設發展離不開德育教師團隊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承,所以高校要把德育教育的發展和德育教師團隊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五、樹立和發揮優秀學生德育先鋒模范作用
高校德育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要重視學生黨員、團員、學生干部隊伍等在德育方面發揮先鋒模范的作用。學校中學生是主體,也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以普通本科院校為例,一個學校1萬人,德育教師充其量也不過80人左右,從比例上來說一個教師對應的學生遠遠超過了1:200的比例。課堂教學只占據了學生每天時間很小的一部分,剩余的時間之中學生是自行安排生活和學習,樹立優秀學生德育先鋒模范作用就是要讓普通學生以優秀學生的良好行為作為典型,在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來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讓德育外化于行從學生的角度落到實處。這就要求德育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老師互相配合,尤其是以輔導員老師為主。輔導員在學生的黨建和團建方面要嚴格要求,優先發展品學兼有的學生,對入黨、團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團員在考察期內要嚴格考察其品行并做好相關記錄,同時,在學生入黨方面要加強黨課的培訓和建設;學生干部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同時也是普通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模范,在學生干部的選拔和任用方面也要以德為先,要求學生干部首先必須品行端正,對人、事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和觀念。這一部分優秀的學生在德育理論教育和實踐的雙重作用下,往往能把德育教育中外化于行的效果很好地展現出來,給廣大的普通同學形成一個模范先鋒榜樣,他們以自己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周圍的同學,讓眾多的普通學生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逐漸地改變自身的品行和行為,向德育教育的目標逐步靠攏。
總之,高校德育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全校師生對德育的正確認識、課程的改革和建設要回歸學生的生活本源、在德育的學習上教師要以引領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德育團隊的建設上黨政領導要齊抓共管,高度重視、在學生中樹立優秀學生德育先鋒模范的作用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創新高效德育建設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鄭永廷 張艷新.高校德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的失衡與成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8(01):1-5
[2]沈壯海.論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9(11):85-90
[3]鄭永廷.論高校德育領域與功能發展.清華大學學報[J],2001(01):10-14
[4]李大健.人性化動態化多元化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改革研究.中國大學教學[J],2007(11):71-74
[5]盧軍霞 盧益東 劉翔.通識教育:高校德育的有效促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3(04):150-154
[6]石書臣.現代德育理念與高校德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研[J],2011(08):18-21
[7]孫寶云.我國高校德育模式分析.高教探索[J]2005(06):4-8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學生工作部(處),四川 達州 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