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飛
摘要:玉米秸稈作為可再生循環資源已經備受關注,而玉米秸稈換田技術是現階段增產效果與社會效益最為顯著的技術。因為國內玉米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同時,玉米秸稈也是屬于農產品,其利用價值極高。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玉米秸稈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使其綜合利用率不超過70%。為此,必須要促進玉米秸稈還田的機械化發展,提高玉米秸稈利用率,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羅平縣;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發展現狀;對策
文章以云南省羅平縣為例,闡述了當地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發展的相關問題,指出了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優勢,以供參考。
1 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優勢
第一,有效提升生產率并降低勞動強度。玉米秸稈還田的機械化發展能夠對直立秸稈進行一次性地均勻粉碎并完成拋撒還田的目標,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生產的效率,減少了勞動強度,使得實際的勞動成本降低。與此同時,省時省力,將勞動力不充足這一問題及時解決。
第二,改善土壤并提升地力。通過玉米秸稈的機械化還田,使得土壤有效氮、磷、鉀以及有機質的含量不斷增加,所以,其酸堿度與養分供應的情況有所改善,還減少了土壤的容重,使土壤孔隙度不斷提高,地力也隨之增強。而土壤結構的有效改善也同樣推動了農業發展[1]。除此之外,玉米秸稈還田能夠提高土壤的有機碳含量,形成土壤團聚體,使土壤的結構有所改善。
第三,增強抗旱能力。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能夠使土壤的水分蒸發量降低,確保耕層的需水量充足,進而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涵養水源。這樣一來,對于降水的利用率與作物的抗災減災能力也能夠隨之增強。
第四,節省成本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玉米秸稈換田機械化的發展,不僅將諸多耗費人工的工序省去,使得作業成本減少,而且實際的經濟效益也隨之提高。另外,還能夠使農機戶與用機戶的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第五,農業生產條件得以改善。通過對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而玉米秸稈利用率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有效地規避了焚燒玉米秸稈所造成的污染,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全面保護,為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羅平縣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發展現狀研究
長期以來,羅平縣積極貫徹并推廣使用玉米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但是,在未來工作中仍然存在需要改正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2.1 秸稈還田利用率不高
現階段,羅平縣絕大部分聯合收獲機兼具收獲與還田兩種功能,而穗莖兼收類型的聯合收獲機數量不多。而后者比較適用在畜牧養殖行業發達的周邊地區,而前者就必須要對機收以后播種問題予以解決。然而,農機裝備數量并不充足且結構不完善,尤其是大型拖拉機難以滿足作業需求[2]。另外,免耕機、還田機以及玉米聯收機等相關機械設備的配置并不理想,所以,對于實際作業的質量與進度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2.2 機械化作業效率偏低
根據當前羅平縣玉米種植模式,使用玉米聯合收獲機,每天僅能對15-30畝地進行收獲,實際的生產效率相對不高,而且投資的回收時間很長。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塊偏小,對作業的速度產生影響。另外,因機械操作人員的操作熟練程度不強,亦或是機械設計問題都會對機械化的作業效果帶來負面作用。除此之外,因作業環境不理想,很容易在玉米收獲的時候,水箱因被塵土以及秸稈碎末堵塞而停機加水。
2.3 機械化的管理力度不到位
第一,制造玉米收獲機的材料質量不符合標準要求,導致產品的質量不統一。
第二,機械零配件在供應與三包服務方面存在問題,而且經銷商對于售后服務的重視程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新收獲機還是舊收獲機,其零配件供應都不及時。最重要的是,機械設備的售后維修服務以及零配件供應的成本相對較高,而且維修的時間也相對較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械操作人員的作業進度。
3 完善羅平縣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發展問題的有效對策
3.1 全面建設農業技術推廣傳媒設施
要想始終滿足條件、層次與內容都不同的農業技術需求,必須要基于傳統傳媒宣傳提高對農機電波入戶工程的重視程度[3]。與此同時,要積極建設農業聲像制片中心,對無線電波予以充分利用,達到播放節目的目的。除此之外,在鄉鎮范圍內也要建設放映中心,將農業技術培訓內容作為重點,以確保能夠遍及所有農戶,有效地落實農業信息技術為大眾服務的目標。首先,應制定工作協調機制。對技術傳媒服務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并解決協調運行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組建協調小組,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保障。其次,構建技術支撐機制。通過農業技術傳媒服務幫助農民解決技術方面的問題,并由市、縣組建不同類型的專家小組,積極構建非正式求助體系。
3.2 構建機械化操作人才專業培訓基地
在推動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還應當全面培養專業人才,不斷總結經驗,構建試驗基地,并在信息化手段的幫助之下向附近縣等相關區域輻射。其中,應建設示范培訓場所,大力宣傳農業新技術,并在示范的基礎上倡導農民應用新技術。而農業技術傳媒服務中心還應當根據農業市場需求,創建農業示范培訓基地亦或是高科技示范園區,定期下鄉指導農民對新技術的應用[4]。此外,還應當綜合考慮農民素質情況開展培訓,編寫專用的教材,有效地增強農民自身素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推動玉米秸稈換田機械化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農業技術推廣設施并建設機械化操作人才的培訓基地,這不僅能夠促進機械化的進步,同樣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慧賢.新絳縣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5(7):10-11.
[2]于琳浩,耿愛軍,王明廷等.玉米秸稈還田現狀與對策探析[J].農業裝備與車輛工程,2015,53(11):4-6.
[3]李霞.發展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的思考[J].當代農機,2016(4):66-68.
[4]張本利,吳世凱.玉米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初探[J].新農村(黑龍江),2016(16):107.
(作者單位:云南省羅平縣農機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