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鳳琳??
摘要:對于鄉鎮來說,農村群眾是文化活動的主體。怎樣用文化來點亮他們的新生活,是值得我們鄉鎮文化站考慮的。近幾年,我們通過對農村文化活動的實踐,摸索出花錢少,不受場地局限,參于者多,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真正屬于民間,大眾化的“土文化”。“土文化”不但廣大農村群眾樂于參加,而且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享受到真正實惠的新生活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活動; 農村文化; 建設新農村
一、農村群眾喜歡“土文化”
筆者所在的富陽市新登鎮,素有“千年古鎮,羅隱故里”之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三國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置縣,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近年來,新登鎮先后被列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試點鎮、浙江省和杭州市中心鎮。應該說,群眾文化底蘊深厚。
前些時候,農村也流行過歌舞廳、電子游戲室、棋牌室等文化娛樂活動場所。但是,那些廳室以適合年輕人為主,何況費用大。使中老年人,少年兒童,以及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年輕人望而生畏。以致每到晚上,大多數群眾只好窩在家里看電視,村里顯得冷冷清清,賭博等惡習也乘虛而入。
鎮文化站發現,每當節日,特別是春節,各村群眾都會自發性地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如舞龍燈、跳獅子、梅花鑼鼓,直接參與的人多,間接的更加多。表演期間,家家戶戶大門一關,看熱鬧去了。這就表明,農村群眾是喜歡“土文化”的。
當然,“土文化”并不是絕對的本土文化,除了當地傳統的外,還有從外地傳入,被本地群眾接受的“下里巴人”。如來自國外的排舞,因為簡單,許多人可以一起跳,進入新登鎮后,受到了男女老少的歡迎,一到晚上,他們就自娛自樂地跳起來。雖然不標準,但已表明了他們的熱愛程度。
二、因勢利導支持“土文化”活動的開展
在推進農村文化工作中,選擇群眾容易理解,樂于接受的活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鄉鎮文化站因勢利導開展“土文化”活動,是值得倡導的。
新登鎮的民間文化活動源遠流長,頗具特色,如外官龍燈,城陽竹馬,共和獅子,還有梅花鑼鼓,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梅花鑼鼓幾乎遍及全鎮,鎮文化站把他們組織起來,先在鎮內比賽,然后再把他們推出去。2002年,新登鎮的梅花鑼鼓隊代表杭州市參加全省廣場民間樂隊比賽,獲得銀獎。十年后,又在富陽市的比賽中獲金獎。他們還在古調中巧妙地揉進新曲,使之保持其喜聞樂見風格的同時,充實新的內容。在富陽市老干部局“共話三十年,喜迎十八大”文藝大賽中,新登鎮的梅花鑼鼓《賢明放歌》,獲得一等獎。
為提高群眾的排舞水平,鄉鎮文化站積極與市文化部門對接,組織人員,到富陽市文化館舉辦的排舞培訓班學習,回鎮后再培訓村里的骨干,骨干回村再輔導廣大群眾,并經常性地舉行全鎮排舞比賽,推動了這項活動的開展。對于這種培訓班,村民們樂于參加,如2012年11月26日至28日的全鎮秧歌骨干培訓班,31個行政村,4個社區,有68人參加,年齡最大的66歲,小的24歲。學成后又去帶動本村的群眾,使這一活動很快地在全鎮鋪開。
毛澤東、江澤民推崇的唐代詩人羅隱,就是新登人。羅隱是個傳奇性人物,他的傳說遍及全國。在新登,每個村都有講羅隱故事的人。上世紀80年代起,業余民間文學愛好者就開始搜集羅隱傳說,鎮文化站一直來給予他們幫助。2012年5月,家住新登的羅隱第45代孫羅益平,經過數年的搜集整理,編著了《羅隱民間傳說故事集》一書,由團結出版社公開出版。
鄉鎮文化站利用自身的優勢,為本土文化愛好者搭建平臺,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支持,大大激發了他們對“土文化”創新提升的熱情,使“土文化”不但在最基層扎根,還不斷延伸,覆蓋到每個角落。
三、“土文化”帶出新生活
“土文化”使群眾文化活動日漸繁榮,新登鎮有文學創作、羅隱研究、書畫、攝影、民間藝術、音樂舞蹈、戲曲、民樂、梅花鑼鼓、排舞、秧歌、太極、功夫扇、健身操、腰鼓、柔力球等數十支群眾文化活動隊伍。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廣大群眾成為農村文化的參與者、受益者。
空閑時,群眾自發聚集到村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唱歌、跳舞,看演出。如賢明山公園,只要天不下雨,每當夜幕降臨,就有群眾在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豐富的群眾文化生活,已成為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民在觀賞中得到啟迪,在參與中獲得教益,在互動中共享歡樂。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娛樂活動,使幾千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在勞動之余足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熏陶,過上與城里人一樣的夜生活,有力地制止了打老K、搓麻將等賭博現象。
立足農村現實生活,具有地方特色,適合群眾口味的“土文化”,有力地提升了農村文明建設水平,結出文明和諧“碩果”。“土文化”帶動了群眾新生活,村干部說:“通過不斷地開展文化活動,寓教于樂,歪風邪氣沒有了,大家心齊了,建設新農村的勁頭更加足了。”
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土文化” 順民心、合民意。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也要根據群眾的承受能力和意愿來進行。廣大農民發動起來了,基層文化繁榮了,他們煥發出勃勃生機,不僅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點亮了他們的新生活,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建設美麗鄉村要以文化為支撐[N]. 侯鵬.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6-07-07 (006).
[2]保障安全 提升質量 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N]. 王晶晶. 張掖日報. 2017-02-03 (001) .
(作者單位:浙江省富陽區新登鎮綜合文化站,浙江 杭州 3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