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權教育是促進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途徑。作為人權教育的義務主體,國家在人權教育方面需要承擔道義義務、法定義務、國際義務。我國在人權教育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人權教育開展不全面等問題。國家需要進一步落實人權教育的義務,推動人權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人權;人權教育;國家義務
中圖分類號:D81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215-02
作者簡介:丘紅江(1991-),男,漢族,廣東清遠人,廣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一、引言
人權教育是讓人認識到自己作為人應享有的權利基準以及將這一基準推己及人的培育過程,其目的是通過人權知識的普及,形成人權的情感、人權觀念,提升社會的人權意識[1]。可見,人權教育在促進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09年以來,我國政府先后發布了三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其中,從不同層面對人權教育的開展提出了要求,并且逐步加大人權教育的力度,凸顯出國家對人權教育的重視。從《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評估報告可以看出,我國人權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亦可以看出人權教育離不開國家的努力推動,也即國家履行人權教育的義務①。
二、理論基礎
(一)人權教育的必要性
人權意識的提高依賴于人權教育。對于權利主體而言,通過人權教育可以培育權利主體的權利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并監督政府依法履行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義務。對于權利的義務相對人來說,通過人權教育可以提高他們尊重和保護人權的自覺性。在我國,人權教育的開展是伴隨著人權研究的深入而進行的。由于歷史的原因,人權一度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口號遭到批判,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權禁區突破以后人權研究才得以逐漸開展,隨后,人權教育才獲得了發展[2]。應該說,我國人權教育的起步比較晚②,導致了國民人權意識相對薄弱的現狀,因而有必要在我國進行人權教育。
(二)國家是人權教育的義務主體
國家是人權教育的義務主體,這是由人權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首先,在國際上,人權教育被認為是一項特殊的人權,具有權利的屬性[3]。根據社會契約理論,人們相互立約組成國家的目的是保護自己的權利。因此,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國家的義務內容,也是國家及其權力存在的正當理由,換言之,國家是人權教育的義務主體。其次,人權教育是國際人權條約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家是國際條約中最主要的權利和義務主體,因此,國家作為人權教育的義務主體得到國際人權條約的確認。
三、國家在人權教育上的三重義務
國家是人權教育的義務主體,那國家在人權教育方面需要承擔什么義務呢?本文認為國家在人權教育上存在三重義務。
(一)道義義務
人權作為人生而有之的權利,它不是來自國家的賜予,但是要求國家的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權,既是政府的首要目標,也是政府擁有和行使公共權力的合法性基礎[4]。根據洛克的社會契約理論,人們讓渡出一部分權利出來,相互立約組成國家,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利。根據這一理論,滿足權利的需要是國家的義務,同時也是國家及其權力存在的正當理由。權利的需要決定了國家的義務,就人權教育而言,是人權實現的需要。所以,人權教育是國家應當承擔的道德義務。
(二)法定義務
人權教育在我國立法并沒有直接體現,但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條款是國家公權力運行的準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意味著國家需要采取各種舉措保障人權的實現,而人權教育便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方式,所以國家通過人權教育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是國家的法定義務。
(三)國際義務
國家在人權教育上的國際義務,是國家根據加入的國際人權條約需要承擔的國家義務。《世界人權宣言》開創性地對國家的人權教育義務做出重要貢獻,為人權教育的國家義務在其他國際人權條約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其后,為確保國家履行人權教育義務,聯合國先后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中建立監測機構,以確保締約國“采取一切適當的手段、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經濟、社會及教育措施,履行應負義務”[5]。此外,國家的人權教育義務還在聯合國人權教育行動計劃及方案中反復確認。因此,國家在人權教育上具有國際義務。
四、我國政府履行人權教育義務的現狀
(一)制定了人權教育的行動綱領
我國政府自2009年以來先后制定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具體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其中,對人權教育從開展方式、內容做出了具體規定,作為國家開展人權教育的行動綱領。從三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內容來看,中國政府不斷加大人權教育與培訓的力度,為人權教育在中國的展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了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截止目前,我國先后在較早開展人權研究的高校建立了兩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第一批為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廣州大學;第二批為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再增加5個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設立,為人權知識的普及和研究創造了必要條件。
(三)開展學校人權教育
在中小學階段,將人權知識融入課程教材。在高校,開設人權法與人權教學通識課程。建設人權相關專業,培養人權方向的人才。
(四)針對公職人員,開展人權知識培訓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人權教育和培訓基地針對各級黨政干部、司法系統干警和媒體從業人員等開展了人權知識培訓。《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進一步提出:把人權教育作為加強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工作重要內容。將人權知識納入黨委(黨組)的學習內容,列入各級黨校、干部學院、行政學院的課程體系,列為法官、檢察官、警察等公職人員入職、培訓必修課。
五、結語
從我國政府履行人權教育義務的情況來看,我國人權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仍然存在問題不少問題,例如開展人權教育的學校不多、人權教育師資不足、教學知識相對滯后、教學方法單一、人權教育缺乏立法跟進與資金支持等問題[6]。針對這些問題,國家需要對其展開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履行國家的人權教育義務,推動人權教育在我國的發展,進而實現尊重與保障人權的理念。
[注釋]
①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評估報告[EB/OL].http://www.humanrights.cn/html/wxzl/3/.
②筆者檢索了中國知網主要期刊上的人權教育研究論文,發現最早出現的時間為2001年,從這個角度也說明了我國人權教育起步比較晚.
[參考文獻]
[1]齊延平.論人權教育的功能[J].人權,2007(01):51.
[2]曲相霏.人權需要信仰——對高校人權教育的一點思考[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9-20.
[3]王孔祥.試論人權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J].人權,2008(6):22.
[4]劉志強.人權法國家義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08.
[5]楊煉.論人權教育的倫理特質[J].社會科學論壇,2015(07):90.
[6]楊松才,陳佑武.中國人權研究機構與人權教育[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