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行為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內容,是民法中主體權利義務制度、物權制度以及債權制度相互聯系的重要接點。考察法律行為理論的歷史沿革,探討法律行為理論的功能,以期進一步厘清法律行為制度。
關鍵詞: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226-01
作者簡介:關惠中(1991-),女,滿族,黑龍江人,哈爾濱商業大學,學生,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學。
一、法律行為緣起
法律行為作為一個完整概念于10世紀創設于德國,在英美法系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語。法律行為理論在大陸法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民法規則理論化標志之一。龐德在普通法精神一書中論述到“在羅馬法中,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是行為,在大陸法系中,該行為是指法律行為,而在英美法系中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則是關系。”
追本溯源德國創設法律行為理論來源于羅馬法,是法學家通過對羅馬法中關于民事具體制度進行深入研究,進行嚴密邏輯推演,從而抽象出法律行為的概念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理論。胡果(Hugo)是法律行為理論的開創者,海瑟(Heise)則進一步豐富了法律行為理論的科學內涵,胡果(Hugo)的學生薩維尼(Savigny)是法律行為理論的集大成者,其在《當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指出,法律行為是法律主體創設或者解除權利義務關系的重要方式,在其理論體系中“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意義基本相同。《德國民法典》采用了法律行為的表述,但是并沒有對其進行定義解釋。單純從詞語組成來看,法律行為作為單獨詞語,“法律”是描述“行為”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行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在外面的活動”,“法律”在此處則更多表現為具有法律意義或者產生法律后果,因此,從語義角度看“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主體發生的具有一定法律意義或者會產生法律后果的外在活動。
二、法律行為概念完善
目前我國對法律行為認識大致有兩個:一是僅僅強調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性質,能夠創設,變更和消除權利義務關系,如佟柔教授指出“民事法律行為,又可以稱為法律行為,是法律事實的種類之一,主體通過意思表示實現設立、變更、撤銷權利義務關系的目的”;其二更加注重對于行為后果的關注,行為本身是否合法,會產生怎樣的法律后果等。例如梁慧星教授認為:“民事法律行為,是指為了產生法律后果為目的的法律事實”。1987年《民法通則》對民事法律行為進行了界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在2016年公布的《民法典·總則(草案)》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刪去了對于合法行為的限制,這樣法律行為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無效行為,可撤銷可變更以及效力待定的行為。
盡管目前尚無權威性定義,但從學界討論和立法實踐看,法律行為應該具意思表示以及設權性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法律主體內在意思的外在化表示,另一方面可以設立、變更和消除法律權利義務關系。
三、法律行為的功能
(一)是私法自治原則得以體現的重要方式
私法是與公法相對應的概念,是規范私人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我國法律在私法領域遵守的基本原則是私法自治,也即在私法領域由法律主體根據其自身意愿,自主創設、變更或者消除權利義務關系。法律充分尊重私法主體的意思表示。法律行為是法律為了規范特定社會關系而擬定出來的基本手段。私法自治原則強調私人意志的充分發揮,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將個人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是現代市場經濟突飛猛進重要推手。法律行為制度讓法律主體擁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賦予了法律主體在法律關系中獨立的人格,既是私法自治原則的重要體現,也是促進私法自治原則的重要保障。
(二)有利于平衡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
私法調整對象基本都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社會主體,彼此之間都有意思表示自由。但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是難以統一甚至有時候會出現沖突,此時就需要法律對其進行規范,以解決沖突保證社會的平穩運行。但是,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則不可違背,公法不適合對此類沖突進行調整。此時,需要一般性的規則介入,法律行為則剛好可以實現這一功能。例如,通過法律行為理論判斷法律主體的意思表示是否創設了法律權利義務,哪些意思表示是可撤銷可變更的,哪些意思表示是無效的,通過這些規定可以引導社會主體為了自己利益調整自身行為,以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三)有助于維護民法典的統一協調
對于正在編撰的民法典統一協調是最基本特征,而民法典的總則是整個法典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是民法典各編章的指南針。同時,總則部分的概念制度都是適用于民法典的各個部分,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可能的沖突,就要求將具體的概念原則高度抽象規定在總則部分,將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法律行為理論規定在總則部分有助于實現民法典的穩定協調。
[參考文獻]
[1]龐德.普通法的精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王宇.論法律行為的意義[J].法制博覽,2016(9).
[3]陳華彬.論我國民法總則法律行為制度的構建——兼議<民法總則草案>(征求意見稿)的相關規定[J].政治與法律,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