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玉++王雨朦
摘要: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便是互聯網。人們在使用網絡的同時,網絡犯罪已經有危害公共安全和財產安全的趨勢了,刑法的規制范圍也擴大到了以網絡作為目標或工具的犯罪行為。隨著網絡犯罪的頻頻出現,國際上各個國家對如何運用現有的刑法空間效力原則去處理網絡犯罪而感到有心無力。鑒于當下的情況和現有刑法空間效力原則的不足,本文就網絡犯罪的空間效力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網絡犯罪;空間效力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257-01
作者簡介:李虹玉(1992-),女,漢族,江西上饒人,南昌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王雨朦(1992-),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南昌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學。
一、網絡犯罪的基本定義
當今世界上第一部針對網絡犯罪而制訂的國際公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的《網絡犯罪公約》,由歐洲委員會發起制定,于2001年11月由30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在布達佩斯共同簽署。
《網絡犯罪公約》在序言中對網絡犯罪的內涵給出了準確的定義,即“危害計算機系統、網絡和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為,對此類系統、網絡和數據實施本公約定義的濫用行為”。這個定義涵蓋了對數據安全和計算機系統、網絡的犯罪以及使用這些系統、網絡和數據實施的犯罪兩種類型,既界定了網絡犯罪的范圍,又突出了網絡犯罪主要的特征,是一種比較恰當的定義。
二、網絡犯罪與刑法空間效力原則的相關學說
目前,如何解決網絡犯罪的空間效力原則成為了各國刑法界關注的熱點,有關刑法空間效力的各種新興學說相繼出現,在此介紹幾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外學說。
(一)國外的相關學說
1.結果地限制說。在如何認定犯罪結果地方面,此學說堅持的觀點是犯罪行為人在明知或應當明知會發生危險結果時仍然實施了某種犯罪行為,或者,行為人在國外實施犯罪并且想要使這個犯罪結果發生于某一特定國家或地區時,才可以適用空間效力原則。但是這種觀點的處罰基準不明確,在司法實踐中很難得到印證,難以實施。
2.空間效力與犯罪論整合學說。這種觀點主張,要解決網絡犯罪的空間效力問題,應當把刑法的空間效力原則與犯罪論整合起來。但是,筆者并不贊成這個觀點,因為對于在國內實施犯罪行為而導致國外生命或財產損失的犯罪行為人,我們不應當把他看作是國外犯。
(二)國內的有關主張
1.新主權理論。這個學說認為網絡空間應當是一個特殊的地域,網絡的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應該存在一個法律上的邊界,一旦人們進入了網絡世界,人們的行為就應受到網絡世界規則的規制①。顯然,這種理論是目前國家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它與現在通行的國家主權觀念不符。雖然,網絡犯罪的行為在理論上可以使用空間效力原則進行統一規制,但是事實上,卻很難實現與實施②。
三、處罰網絡犯罪的立法基本原則
由上文可知,傳統意義上的刑法空間效力原則已經無法適用于處罰網絡犯罪上。所以,對于如何處罰網絡犯罪,通過立法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或許是最佳的選擇。筆者認為,當國家在針對網絡犯罪立法時應包括這幾個方面:
(一)適用屬地主義原則?,F如今,屬地原則是世界上各個國家在刑法適用方面的基本原則。嚴格來說,遵循屬地管轄原則的國家設立的刑事管轄,應當僅限于各國領土范圍之內。然而,現代的國際犯罪行為的行為地和結果地往往會跨域多個的國家。
(二)普遍原則應當作為基本原則?;ヂ摼W作為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系統,由于它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的特點,犯罪分子通常會根據這些特點,利用網絡繞開相關國家的法律而實施犯罪行為,這種行為使得一些相關國家法律的刑事管轄權形同虛設,無法對一些網絡空間的犯罪行為發揮效用。所以,對于這種情況,只有世界各國相互合作,共同制定國際公約,才能對此類犯罪實施有效的管轄。③
四、結語
由于網絡的國際化,世界上各個國家應當聯合起來,盡快制定適用于國際互聯網犯罪的公約,用以聯手打擊、共同防范網絡犯罪。并且,在時機成熟的情形下,世界各國在實體法上取得相互―致的共同協作是完全有可能的,從而有望促成國際統一的處罰網絡犯罪規則的制定。
[注釋]
①馮文生.Internet侵權案件的司法管轄權和法律適用[J].法律適用,1998(9).
②趙秉志,張新平.試論網絡犯罪若干基本問題.趙秉志主編.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3年卷)(下冊)[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956.
③黃澤林.網絡犯罪的刑法適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57.
[參考文獻]
[1]趙秉志,張新平.試論網絡犯罪若干基本問題[M].載趙秉志主編.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3年卷)(下冊).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956.
[2]馮文生.Internet侵權案件的司法管轄權和法律適用[J].法律適用,1998(9):17-24.
[3]韓哲.網絡犯罪的本質特征及其刑事管轄[J].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3):68-71.
[4]趙秉志,于志剛.計算機犯罪及其立法和理論之回應[J].中國法學,2001(1):14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