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公信力作為一種公民對法律認同度的反映,它的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法律的具體實行,而這又與整個社會的法律信仰聯系緊密。近些年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陸續出臺,法律體系建設日趨完善,但法治的整體環境卻并非同步提升。因此應當從文化角度對中西方法律公信力的差異進行分析,提升我國的法律公信力。
關鍵詞:法律公信力;宗教;道德;法律文化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263-01
作者簡介:張克(1989-),男,漢族,安徽阜陽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在當前社會法律的公信力水平明顯不足和公民法律意識亟待提高的大環境下,公信力的研究,無論對于理論層面抑或是具體實踐操作層面,都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本文就從宗教信仰及法律文化兩個方面對比中西方法律公信力的差異。
一、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
在西方人的觀念里,萬能的主是宇宙和萬物的創造者,無處不在。它孕育新生,拯救人世間的萬般苦難,同時又是人世間最高的立法者和善惡行為的裁判者,它給予人類不斷抗爭的力量,在只有遵從上帝的意志才能擺脫困苦,解除罪惡,重登極樂世界;而法律又是上帝的意志的具體體現,那么人們在對上帝的信仰中也逐漸對法律產生美好的期待,這樣整個社會法律意識濃厚,法律公信力發展水平日盛。①
中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信仰,由于作為傳統主流學派的儒學,主張德政,強調社會教化作用,與宗教上的信條和教義有些相似之處,故而又稱儒學為“儒教”。這樣看法律與宗教的聯系在中國似乎沒有太多佐證,但是儒家的治國之道重道德教化,在長期歷史演變下為多數民所遵從,道德被神圣化,以似宗教的形式存在而不斷影響著民眾,從而構成了中國法的信仰基礎。
道德與宗教并不是同種類型的社會規范,它們之間卻有著緊密的聯系,法律靠以道德為基石,道德離不開宗教,建立在宗教之上。道德是法律與宗教之間的橋梁,缺少宗教的堤壩,道德自身很難形成支撐點,一旦失去了秩序和規范,其結果往往會決堤于千里之外;另一方面,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就會顯得沒有生機和活力,蒼白下失去了光輝,同時法律又是捍衛道德的最后的一道防線。或許在當下的我們,要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必須從找回那久違的道德感開始。
二、在法律文化方面的不同
法律公信力的發展狀況與法律文化的影響緊緊相連。一國的法律公信力的發展狀況難免會不同程度的受到國內法律文化的影響,其法律公信力的增強依賴著先進的法律文化建設,同時也反過來促進法律文化的現代化進步。值得肯定的是我國傳統法律文化在思想方面閃現著光芒,例如儒家思想的孟軻在教化百姓方面提出“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著名論斷,意為好的法律制定出來需要百姓去遵從,否則“雖有良法,不得人而用之,亦屬無效”。在取信于民方面,孔子在與學生探討士大夫的標準時就指出:“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目的很明顯是倡導一種“議事以制”、通權達變。與此對照的是法家的觀點,著名的故事商鞅徙木置信,強調的就是法律必須獲得百姓的信任,而韓非作出具體的定義:“心,所以不欺其民也”,指統治者要做到賞罰分明,說到做到、雷厲風行,等等這些經典性的論述,是一筆寶貴財富,對當代中國的法治社會的發展仍有很高的思考價值。②
我國的法律思想也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如皇權集中式和家長制得宗法等級結構,三綱五常指導思想下的人治主義傳統,倡導建立一種無訟是求的美好社會。這些對法律公信力而言不是增強而是弱化了,同樣影響著我國法治社會構建及長期發展的訴求。
在西方,權利本位成為西方法治社會下最核心的文化內涵,法律的制定更注重對個人權利的維護,確立多項制度對此予以保障和加強,從一定角度上講,西方法治社會下的法律制度設計代表著現代化法治發展的主流。再者說,法律至上和追求民主自由是存在西方人心中的文化理念,這些觀念對西方司法的正常和高效運轉起著積極作用,在早期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帶動下,追求自由開放,需要以法的形式來保障交易正當性和有效性,維護自身利益,這使得西方國家觀念中普遍具有濃厚的法律和民主色彩。③在當代,這種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不斷擴展到政治、文化、宗教方面以及對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這種影響推動著國家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相獨立,讓更多人參與到司法活動的運作當中成為了現實,民眾信法,使得訴訟成為解決糾紛的首要途徑,當訴訟手段成為現實需求,孕育著律師這個職業的產生,并促成了律師業的極大發展,反過來進一步推動法律的發展。這種狀況與我國傳統法律實踐成了鮮明對比。
[注釋]
①李剛,邢學旗.法律信仰的意義和理由[J].法制與社會,2011(17).
②許章潤.法律信仰:中國語境及其意義[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③季金華.司法公信力的意義闡釋[J].法學論壇,2012(05).
[參考文獻]
[1]李剛,邢學旗.法律信仰的意義和理由[J].法制與社會,2011(17).
[2]許章潤.法律信仰:中國語境及其意義[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季金華.司法公信力的意義闡釋[J].法學論壇,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