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其傳播的過程中,佛教和各種文明進行對話,也是佛教在各個地方本土化的一個過程。同樣,中國法律近幾十年的發展,也是一個西學東漸的過程,其中有很多水土不服的法律移植方面的困境。本文擬將二者進行比較,以求緩和甚至消除法律移植過程中所帶來的諸種困境。
關鍵詞:佛教;本土化;法律移植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266-01
作者簡介:閆濤(1988-),男,漢族,河南商丘人,鄭州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學方法論。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各民族、各地區,乃至于各種文明之間的對話也越來越深入展開,從佛教的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也從沒有停止過與各種文化的對話。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更是一個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典型。這無疑對于我國法律移植面臨的困境有一定的路徑借鑒作用。
一、佛教本土化與法律移植
(一)佛教本土化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就是其適應中國土壤,不斷本土化的一個過程。首先、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其次,努力修正教義、教理和制度,使之更適合中國的發展,以便為中國文化所接受,繼而成為中化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一個路徑就是,在契合遵循佛陀精神的指導下,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并按照中國化的語言和方式詮釋出來。佛教與儒道兩家的融合,也是一個對話并使佛教本土化的過程。
沙門是否禮敬王者、出家人是否對父母行跪拜之禮、沙門袒服之爭等,都是原始佛教跟儒家的沖突。《四十二章經》中“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也。二親最神也”,就等于是宣揚或者是認同儒家的“孝道”思想。從此可以看出,中國對于佛教的接納是一種主體性的自覺,是一種主體性的吸納和領受,繼而發展處適合當下社會的本土佛教思想。《四十二章經》中“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老子《道德經》中之“道”空虛無形,如同佛教“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此處,我們看到一種主體性之間的對話。
(二)法律移植
法律移植的三種認知:首先是“現代化”觀點的構建者,認為法律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存在,是可以獨自成長或生長的獨立的規則體系,法律移植是法律的一個片段;其次是“本土倫”的觀點,朱蘇力老師根據吉爾茲的“地方性知識”的理論,認為法律是來源于社會,同時又服務于社會的一種存在,脫離了社會現實和社會文化的法律移植是不可取的;再者,還有一些主張“交往理性”的法律移植觀點。
二、法律移植面臨的困境
總體上來講,法律移植的困境就是缺乏中國主體意識的法律移植共識。我國的法律移植在立法層次上的表現就是:自上而下的法律精英們,缺乏對普通民眾的關懷,失去了對中國問題的追問,即鄧正來老師在其《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一書中所強調的中國的主體性認識,以及主權之間以及各個團體、利益共同體之間的主體間性,單純的追求立法的完善和形式效果。
(一)司法改革的理想主義沖動
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內涵就相當于“西化”。鄧正來老師指出這種法律移植的范式是一種與“文化霸權合謀”思維,是缺乏對中國現實問題的研究和關注。
(二)法律知識的地方性
不同文明間的差異性,使得法律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具有地方性和理性的局限性。因為法律制度所代表的乃是一個地方知識體系,它的產生和變化都是知識體系內的一種動態現象。因此,想要構建出統一的現代化模式是不現實的。
(三)法律移植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中的困境
法律移植只是一部分政治精英的心里,并不是一種“社會需要”,略顯盲動;另外,有時也受國際社會的形勢所逼,接收外來的一些法律制度。法律移植前的一些經濟法律制度也有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自身特點的,此時可能如胡適先生所說:倒洗腳水時,把小孩也一并倒掉了。在文化領域,法律移植的困境在于靜態文化和動態文化的對抗以及法律的普適性和地方性知識理論的對抗。
三、佛教本土化對法律移植的路徑借鑒
(一)佛教本土化的不二理論
自佛教傳入東土以來,跟儒家或者更廣泛的中國本土文化之間,有著諸多的沖突和矛盾。佛法通過自我情緒和執著的消除,通過對心的認識,能夠消除我見、人見,進而不斷與現實究竟處進行客觀動態地對話。同樣,法律趨同也是應有之意。
(二)法律移植的對話商談理論
佛教的在本土化中的不二理論就是一種彌補靜態文化的對話理性,類似于哈貝馬斯用交往理性這個詞來闡述人類共享的一種理性,它涉及的是不同主體之間對話關系的理性。在交往理性的作用下,主體能夠關注客觀,進行說話和行動,處于對一個非自我中心主義的世界的理解之中。佛教也認為,相互理解,也即自他相換是交往行動的核心。另外,通過控制立法程序,控制其他主體需求,輸入法律日漸成為抱不同利益目的的法律移植主體間博弈的工具。
[參考文獻]
[1]何勤華.法律移植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任繼愈.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3]劉星.重新理解法律移植——從“歷史”到“當下”[J].中國社會科學,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