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執行和解憑借低成本、高效率、簡便的程序、符合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理念等優點在民事執行領域廣受親睞,我國法律未對其明確規定,這引起了學界的爭議。我國民事執行和解在性質上具有私法行為的性質,同時兼具訴訟行為的性質這一說法占主流地位,導致執行程序中達成的執行和解協議同
時具有程序法和實體法雙重效力。
關鍵詞:執行和解;既判力;可訴性
中圖分類號:D91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272-01
作者簡介:曾威(1991-),男,漢族,貴州遵義人,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一、民事執行和解的特征和意義
(一)民事執行和解協議的特征
和解是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中的重要一部分,成本低、效率高。其特點表現為:第一,和解協議由雙方獨立行使權利義務的處分權,除此之外任何第三人都無權處分,也無權干涉,否則非執行和解;第二,權利義務內容要合法,和解協議不同于訴訟和執行程序之外一般的合同,不具有可訴性;第三,和解圍繞權利義務的請求變更,其以債權人的讓步為基礎,可以由第三人代為履行、債權人放棄部分債權、延長履行期限、或約定以物抵債、以勞抵債等方式實現債權,而債務人主要是享有對債權人所作的權利處分請求是否接受方面的處分權。
(二)民事執行和解協議的意義
執行和解廣受適用原因在于:第一,被執行人有了與執行人商討的機會,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第86條,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自愿達成和解協議,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義務請求變更,以期更符合被執行人的經濟狀況,讓其有更充分的準備時間;第二,保障申請執行人權利實現速度,靈活性和柔軟性較大,其選擇性較大。
二、民事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爭議
(一)有無強制執行力
執行和解爭議往往由于執行方不按照協議履行而導致,無論是惡意拖延訴訟以逃避債務還是確有困難無法清償,則對于申請執行人來說都是損害,其要求采取措施進行補救,關于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對于權利人能否以執行和解協議要求法院強制執行的問題,因為執行和解協議不是執行根據,所以不能在義務人不履行和解協議時,以和解協議為訴由要求法院強制執行,只能申請恢復執行。
(二)有無既判力沖突
和解是否與判決具有同等的既判力呢?我國學者大致分為以下三種觀點:(1)肯定說認為和解有判決的效力,才能更好保障和解協議的執行;(2)否定說認為和解不同于法院裁決沒有既判力,其屬于私法行為,國家公權力基本不介入,怎么可能有既判力呢?(3)折衷說認為除非和解滿足法定要求,即在內容上合法。
三、民事執行和解協議的性質
(一)純私法行為說
純私法行為說認為執行和解屬于私法范疇,因為和解協議在形式上具有當事人合意的契約屬性,在內容上是就履行義務的具體形式的變更,從執行主體、截止期限、標的物等方面類似于民事協議。即除非履行協議完畢否則不會引起訴訟程序的中斷或終止等,此學說相應地就導致執行和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力。
(二)純訴訟行為說
純訴訟行為說認為盡管執行和解協議在內容上與原執行依據相比有所不同,但執行和解協議的達成就是為了取代原執行依據實現申請執行人的利益,因此,執行和解協議與原執行依據處于同等的效力層次,都具有強制執行力。
(三)一行為兩性質說
一行為兩性質說認為其具有雙重屬性,其兼具私法行為和訴訟行為性質,在私法行為中是民法上“和解契約”,在訴訟行為方面,除終結訴訟外,還會產生與判決相同的效力。既有變更雙方權利義務體現雙方主體地位的私法屬性,又有同意導致終結訴訟的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行為屬性。在德國學說、判例及日本學說上,“一行為兩性質說”為通說,我國臺灣學者中主張此說的也較多。
四、結語
如今,司法手段仍然是化解矛盾的主要途徑,但因訴訟程序繁瑣、持續時間較長、訴訟成本較高,其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糾紛解決方式。因此,應當構建以和解、調解和仲裁等為內容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從世界范圍來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已經為各國所廣泛采納。在當事人發生爭議后,執行和解的效力,因其本質上是當事人的處分行為,故只產生對雙方當事人的拘束力,而無對抗法院裁判文書及其他相關執行根據的效力,所以其在效力上沒有強制執行力。執行和解協議實質上是一個新的民事合同,各方當事人重新約定了他們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一致同意不再受原執行根據的約束,從而阻斷原執行根據的執行力。
[參考文獻]
[1]王利明.論和解協議[J].政治與法律,2014(1).
[2]李慧.民事執行和解協議的效力[J].商品與質量,2012(7).
[3]李崇華,饒群.民事執行和解制度的完善[J].陜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2(8).
[4]楊建華,鄭杰夫.民事訴訟法要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韓紅俊.執行和解制度研究[J].探索與爭鳴,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