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東周 薛冰
【摘 要】自媒體的迅速發展使信息傳播呈現出“去中心化、交互性強、傳播迅速、監管不足”等特點,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提供了溫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借助論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散播和發酵,披著“反思”、“還原”的外衣蓄意歪曲、否定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以達到其意識形態滲透的目的。大學生“自媒體依賴度高、獵奇心理強、辨別能力差、歷史觀不成熟”,因此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易感人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自媒體為有力武器,以“防微杜漸”為關鍵環節,以“變堵為疏”為科學做法,以“正面教育”為長效機制,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科學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自媒體;大學生
一段時間以來,“邱少云事跡違背生理學常識”、“黃繼光堵槍眼疑點重重”等聲音在各類論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中頻頻出現,引發大眾的廣泛關注、討論和爭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再度沉渣泛起。大學生作為自媒體的主要使用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滲透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主動適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正確認識并科學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1 自媒體環境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再度泛起的溫床
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多種形式時隱時現,但從未止息和退落,而自媒體的全面發展則為歷史虛無主思潮在新時期下再度泛起提供了溫床。
1.1 自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特點
“自媒體”一詞的提出者——美國硅谷的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將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博客、播客、新聞聚合、論壇、即時通訊等個人媒體統稱為自媒體。伴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媒體平臺迅速普及并受到大眾青睞,使網絡信息的傳播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信息主體去中心化。在自媒體環境下,借助P2P 等信息分享技術,傳統主流媒體的中心地位逐漸被弱化,每個參與者都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在網絡中發布并傳播信息。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大大縮短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還使二者在傳播中換位,從而淡化了傳播者的中心地位。[1]
用戶角色交互性強。自媒體的用戶既是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瀏覽者。一方面,用戶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發表并傳播自己的知識和觀點;另一方面,自媒體也為用戶提供了來自他人的海量信息。網絡的不同用戶之間可以隨時進行信息交互,從而實現信息的雙向交流。
傳播速度顯著提高。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自媒體本身的便捷的信息轉發功能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傳播信息,導致信息蔓延的速度呈現出指數增長的態勢。借助自媒體平臺,傳統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打破,有效提升了信息傳播的及時性。
信息內容監管不足。由于監管體系的形成和法律法規的完善滯后于自媒體的迅速發展,自媒體的信息傳播內容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現象。匿名成為一些網民的保護傘,有人為了博眼球而夸大其詞,有人為了謀利而造謠欺騙,有人為了發泄而攻擊謾罵,給社會安全穩定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1.2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及發展
我國當代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我們黨撥亂反正、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歷史虛無主義作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開始在中國泛起。一些人以“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為名, 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從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發展到詆毀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從糾正“文化大革命”“左”的錯誤,發展到否認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從篡改中國革命的歷史史實,發展到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合法性;從否認中國革命的歷史功績,發展到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2]20世紀90年代以來,“蘇東劇變的發生,加之中國社會從以政治為導向的社會向以經濟為導向的社會的急劇轉變,不僅弱化了傳統社會主義價值,也一度否棄了自身的傳統文化價值的現代意義,外加現時代西方社會推行并帶來全球效應的新自由主義及其對我國的思想滲透,致使歷史虛無主義全面泛起。”[3]這一時期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波及到文藝和教育領域,通過“戲說”等方式,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改編和演繹,扭曲革命史實和革命先輩的光輝形象。
2 大學生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易感人群
作為一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高校校園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我國進行滲透的重點陣地,而大學生則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易感人群,這主要是由大學生群體的特點決定的。
大學生對自媒體的依賴度高。對763名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在校本科大學生的問卷調研發現,目前自媒體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已經基本達到100%;96%的受訪者每天使用論壇、微博、即時通訊等自媒體工具;89%的受訪者表示自媒體已經成為自己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接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自媒體平臺中的信息可信度較高。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是自媒體的忠實用戶,而且更傾向于接受自媒體平臺中的各種觀點和主張,因此也更容易受到自媒體平臺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
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強。特定的成長和發展階段決定了大學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富有叛逆和挑戰心理。面對新鮮事物及觀點,大學生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當顛覆傳統認知的歷史“解讀”和“揭秘”出現在他們的視線里,他們很容易受到吸引和煽動。
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大學生的人生閱歷較淺,社會經驗缺乏,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自主判斷的能力較差。因此當自媒體環境中充斥著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主張,大學生很容易受到迷惑而喪失正確判斷。
大學生的歷史觀尚不成熟。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和形成時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但尚未形成穩定、成熟的歷史觀。尤其一些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較差,無法用科學的唯物史觀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各種煽動和鼓吹,往往定力較差。
3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是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必要途徑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擾亂大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知,歪曲大學生的歷史觀,對大學生的思想帶來嚴重危害,給我國的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重視并科學應對這一錯誤思潮,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堅決維護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穩定。
自媒體是對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有力武器。作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自媒體的迅速發展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平等交互、氛圍輕松,有助于拉近師生心理距離;資源豐富、形式多(下轉第124頁)(上接第122頁)元,有助于創新工作形式,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傳播迅速、覆蓋面廣,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突破時空的限制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開展教育引導,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具體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應對,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即時了解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態度和看法,有效掌握該思潮對學生的影響情況,在此基礎上,以自媒體為輿論場,有的放矢地對錯誤的觀點進行引導和糾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微杜漸”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關鍵環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往往披著“反思”、“還原”等狡猾的外衣,從細節問題出發,篡改或歪曲歷史,其苗頭層出不窮,其滲透無處不在。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相關研究和學習,掌握見微知著的本領,敏銳發現歷史虛無主義的苗頭,并及時采取有力的措施進行應對,防患于未然。
“變堵為疏”是糾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科學做法。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各種主張,如果一味壓制和反對,往往難以使人信服,還有可能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其實,學生對于歷史的質疑和反思,恰恰為歷史教育提供了良好時機。教育工作者應當因勢利導、變堵為疏,帶領學生直面歷史問題,并通過查閱資料、求教專家等方式共同學習探索,尋求歷史真相,有效批駁和糾正歷史虛無主義觀點。
“正面教育”是驅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長效機制。對于層出不窮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大學生會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滲透和影響,究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化被動防御為主動出擊,通過思政課堂、講座、班會等平臺加強對大學生的正面教育,幫助學生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夯實歷史知識,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而從根本上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參考文獻】
[1]湯力峰,王學川.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中國青年研究, 2012(3):10-14.
[2]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北京教育:德育,2013:120-128.
[3]許恒兵.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演進、危害及其批判[J].思想理論教育,2013(1):31-35.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