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摘要:南瓜種植業是我市重要的農業產業之一,在常規栽培條件下,南瓜籽畝產一直徘徊在75kg左右,改作南瓜大壟栽培技術后,在同等栽培條件下,相對于小壟栽培產量高,效益高,平均畝增產6.3kg,增產率8.2%。增產的主要原因作者認為是大壟栽培有利于肥料的集中使用,生育前期養分供應充足,有利于發苗,促進前期營養生長;改作大壟后通風透光條件好,有利于同化作用和干物質積累,瓜苗長勢健壯,結瓜大,產量高。
關鍵詞:南瓜 南瓜大壟栽培 南瓜病害
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南瓜種植已成為我市重要種植農作物之一。南瓜種植面積從2008年的1666.6 hm2發展到2016年的7729.3 hm2,2016年種植面積是2008年種植面積的4.6倍,南瓜籽常年平均畝產75kg,畝平均收入750元,畝平均純收入530元。目前,絕大部分農戶采用的是65cm小壟密植方式栽培,該項技術,常造成田間病害重,化瓜、爛瓜率高,坐瓜少,產量低。為尋求高產穩產的南瓜栽培新途徑,2016年我們進行了南瓜大壟栽培技術試驗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南瓜品種為蒙古1號。
1.2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法,設處理區和對照區2個區,不設重復。小區面積:各780m2。處理區4根大壟,壟長200 m,播種密度為97.5cm×40cm,保苗1700株/畝;對照區6根壟,壟長200 m,播種密度為65cm×60cm,保苗1700株/畝。
處理區:大壟栽培 行距97.5cm
對照區:小壟栽培 行距65cm
1.3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綏陽鎮二道崗子村。土壤質地為白漿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第五積溫區,有效積溫為2100℃左右,前茬大豆。5月25日,進行整地、施肥、播種。處理區、對照區畝均施用西洋角瓜專用肥20kg加“土壤菌蟲一掃光”殺蟲殺菌劑0.33kg,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種子用南瓜專用種衣劑進行包衣后人工埯種,栽培管理措施一致。5月28日,進行播后苗前化學除草,每畝使用72%異丙甲草胺0.2kg封閉除草。常規田間管理,一鏟兩趟,始花期噴施“多樂收”南瓜專用葉面肥1次。進行摘除主根瓜、壓蔓、掐尖等田間管理。
2 生育期調查及室內考種項目
生育期調查項目有播種期、出苗期、伸蔓期、開花期、坐果期、采收期。采收前3d,實地測量株行距,計算實際保苗數,計算單株結瓜數并進行測產取樣,待樣品適當后熟后進行室內考種,考種項目有單瓜籽粒數、百粒重、瓜籽橫徑、縱徑、癟粒率,產量等。
3結果與分析
3.1大壟栽培方式對南瓜生長發育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處理區和對照區在播種期相同下,處理區比對照區早出苗2d、早伸蔓2d、早開花1 d、早坐果1天、采收期相同。處理區爛瓜程度達8%,對照區爛瓜程度達12%。(注:2016年坐瓜膨大期雨水大)
3.2大壟栽培方式對南瓜籽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區與對照區單瓜結瓜數相近,均為1個,處理區單瓜籽粒數355粒,比對照區多29粒、癟粒率11.9%,比對照低5.9個百分點、瓜籽橫徑、縱徑略小于對照、百粒重17.0 g,比對照低0.9g,處理區比對照區增產6.3kg/667m2,增產率8.2%。
3.3效益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按2016年市場平均收購價9元/kg計算,處理區產量83.3kg/667m2,產值749.7元,對照區產量77kg/667m2,產值693元。處理區比對照區增加純效益56.7元。
4結論與建議
4.1該項試驗,從生育期調查結果來看,大壟栽培前期早出苗,早伸蔓,中后期在今年雨水大、地塊積水漬澇的特殊年份下,大壟栽培抗澇、抗病能力優于小壟栽培,爛瓜程度比小壟栽培輕4%。從考種結果來看,大壟栽培比小壟栽培畝增產6.3kg,增產率8.2%。增產原因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前期肥料集中,養分供應充足,通風透光條件好,瓜苗長勢健壯,結瓜大,單瓜結籽多。另一方面為大壟增強抗澇抗病能力,爛瓜少、病害輕。從效益上看,畝增加純效益56.7元。
4.2建議 大壟栽培再增加一次鏟趟,解決后期草荒問題,增產幅度能夠進一步提高。該項技術單從增產效果來看,可以逐步推廣,但在實際生產操作上缺少配套機械,起壟困難,不能機械播種、鏟趟,費時費力,這些問題是制約大壟栽培進一步推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