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韓志強
摘 要: 中國要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培養高質量的科技人才是關鍵。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提出推動了高校教育的一次轉變,是中國教育界的大事情。本文結合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探討了針對學生的選拔方式與培養模式,提出了雙導師制和“3+1”相結合的方式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科技人才。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計劃 創新能力 工程實踐能力 選拔方式 培養模式
從目前中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和出口經濟總量看,中國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廠”。但是從目前的工業技術水平和工業生產附加值看,中國只是一個制造大國,還不是一個制造強國,賺取的還是廉價勞動力價值。全球制造業正加速向東南亞、南亞、非洲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區和國家轉移,我國經濟正處在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并進一步邁上創新驅動臺階的關鍵時期。
胡錦濤同志早在2012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就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多次強調青年人才的培養;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職業教育、多樣化人才培養、傳承技術技能等做出重要指示。制造業是中國的強基固本之業,此業興,則中國興;此行業強,則中國強。2015年,在全國兩會上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同年李克強總理組織的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中國制造2025》。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工程師計劃”)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在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舉措,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教育保障,是中國教育界的大事情[1]。
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是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立項專業。西華大學“卓越計劃”的建設旨在培養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一、卓越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分析
卓越工程師計劃是一種“加法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在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開發設計能力等能力的基礎上還應具備創新(創造)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2]。
1.創新(創造)能力
創新能力是人們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工具性知識或方法論知識及綜合性知識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發現矛盾、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解決問題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要使所培養的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就要讓學生具備創新思維,學會如何進行創新實踐,學會解決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
2.工程實踐能力
工程實踐是指工程專業的學生通過現場實習,把自己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以此鞏固專業知識。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要求學生明確實踐的目的,基于實踐的內容將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充分結合,發揮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領會實踐內容驗證理論知識的必要性,體會由理論知識到實踐活動并轉化為生產力的全過程。
二、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選拔
基于上述對卓越工程計劃學生所需要能力的分析,卓越工程師計劃是一種精英培養模式,應從在校大學生當中選拔一些更適應卓越工程師培養方式的學生作為培養對應。選拔應考慮以下要素:
1.報考目的
卓越工程師計劃是為了培養能夠潛心于工程實踐一線的工程技術人才,是為了培養畢業后有意愿長期從事工程相關領域的人才,而不是簡單地通過這種培養獲得一種榮譽或者證書。有意愿參與的學生必須秉承這一單純目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全程配合和參與培養過程,達到卓越工程計劃的培養目的。
2.所取得的課程考試成績
在強調卓越工程計劃的創新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大學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大學的課程培養計劃是在充分考慮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上而制訂的,整個課程體系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學生所取得的課程考試成績能夠較好地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學習態度,等等。因此,考核學生所取得的課程考試成績是很有必要的,還應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特點有所側重。
3.所參與過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大學生活的第二課堂,是知識常新和發展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大學生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作用,才能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各個大學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課程、實踐活動和實踐平臺。考查學生所參與的實踐活動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思維活躍性和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實踐能力是卓越工程計劃學生的必備能力之一,因此這一考核項目的重要性對于選拔合適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不言而喻。
4.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活動被認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培養學生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交流能力等,這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5.選拔考核方式
對于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選拔,很多學校均采用了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而筆試的科目多選擇了數學和英語這兩門課程,如山東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事實上,如果能夠考查學生以往的課程考核成績,那么這種再單獨進行數學、英語或者是其他科目的筆試的意義不大。其原因有:①在單獨增加筆試的情況下,學生的考試成績存在有意而為的可能性,有的學生會為了加入這個計劃而進行針對性、突擊性的學習,不能客觀反映其長期性的學習習慣、興趣和能力;②少量的筆試科目,如數學和英語等只能反映學生某一方面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學生整體上的學習能力、掌握知識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可能導致因為數學和英語等某一科目而把其他能力較強的學生排除在外。
面試是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在很多升學考試,如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錄過程當中均會有面試環節;在其他一些招錄活動當中,如就職、入黨等也會采用面試的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面試能夠讓面試者通過談話等方式全面了解被面試者,獲得難以在筆試中獲得的信息。
面試的方式有很多種,如一對一面試、一對多面試,等等。一對一面試,即一個老師面試一個學生,這種方式氛圍相對輕松,但是一個老師其側重點不一樣,老師的個人喜好和關注重點也不一樣,難以從全方位考查一個學生。一對多面試克服了考查不能全面的問題,但是對一些學生來講氛圍不是太活躍,學生不一定能夠完全地表達出自己的全部想法。
為了彌補上述面試方式的不足,在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卓越工程計劃學生的選拔過程中設置了一種相對較靈活的面試方式。具體方法為:①設置面試老師數據庫,數據庫里面設置面試學生人數約一半數量的老師人數;②學生從數據庫里面自主選擇老師采用一對一面試的方式接受老師的面試,面試的時間地點由學生和老師相互商量確定;③學生至少要從數據庫當中選取三位老師面試并取得面試老師的打分。④老師的打分主要考查學生的報考目的、以往的課程考核成績、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情況綜合給出打分。如果面試老師有發現學生其他方面特別優秀的地方就可以進行特別說明。⑤最終的打分由老師直接提交給選拔組織人員,學生不直接接觸自己的打分,學生的最終得分由各位老師的給分平均值確定。此外,為了避免同一老師面試多個學生的情況,規定每一位老師所接受的學生人數不大于學生總人數的1/3。這樣的面試方式可以從每一位老師的出發點考查學生,使考查結果更全面,同時也加強學生與老師的交流,為日后雙向選拔指導老師作鋪墊,這種考查方式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考驗。
三、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培養模式
導師制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教育模式,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
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采用了“雙導師”制與“3+1”兩種模式相結合的培養模式[3-4]。雙導師制就是學生在學校選擇一位指導老師,同時在企業也指定一位指導老師,兩位指導老師各有側重,分階段完成學生的指導工作。“3+1”即學生前三年在學校接受理論課程,在此期間接受基于學校平臺的一些實踐活動訓練,在假期到企業進行實習。在第四年則是學校與企業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這一年企業培養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工程實踐的培養,學生要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先進企業文化,增強對企業的適應能力。這一階段的指導主要由企業導師完成,學校導師輔助。
四、結語
中國由制造大國轉變國制造強國需要人才的支持,卓越工程師計劃正是為國家培養技術人才的教育計劃,是國家制造業與教育界的大事情。全國各大高校借此契機都積極推進卓越工程師計劃學生的選拔與培養工作,結合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發動機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特點,提出相應的選拔方式和培養模式。雖然提出的選拔方式和培養模式不盡完善,但是計劃已經啟航,通過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不斷探索和改革,定會對發動機領域的人才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學模式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128-130.
[3]鐘麗萍,施俊俠,張文峰.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機械類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58-160+165.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基金項目:1.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4 0623001);2.2013年度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西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