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斌
摘要:稻水象甲是一種鞘翅目象科昆蟲,能隨水流進行傳播,波及范圍廣,對水稻生產造成巨大的威脅。對稻水象甲進行普查和防控要堅持“早發現、早防治、早撲滅”的原則。文章介紹了稻水象甲的特性進行普查和防控技術要點,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稻水象甲;普查;防控;技術
稻水象甲屬于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屬國家二類檢疫性害蟲。2015年4月25日筆者所在的合川區首次在三匯鎮響水村八社發現稻水象甲疫情。為加強對稻水象甲疫情的監測和防控,阻止疫情的發生和蔓延,確保水稻的安全生產,必須做好稻水象甲的普查和防治工作。
1 稻水象甲的特性
1.1體型特征
稻水象甲成蟲體長大約3毫米,體壁呈黑褐色,上有灰綠色的鱗片。喙很長,幾乎與前胸背板等長,呈扁圓筒形。前胸背板寬且突出,鞘翅上端有瘤突,從背板中間部分至末端有黑色鱗片。稻水象甲的卵呈圓柱形,白色,長約0.8毫米左右。幼蟲呈新月形,白色,頭部褐色,無足。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根系上作土繭化蛹,蛹呈白色,大小和形狀接近成蟲。
1.2危害癥狀
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白茅、稗、蘆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雜草及其他植物。成蟲沿著水稻的葉脈從正面啃食葉片葉肉,被蟲侵害過的葉片僅剩透明的下表皮,并在葉面上生成白色的長約30毫米,寬0.5左右的長條狀斑紋,斑紋形狀規則。低齡幼蟲咬食水稻根部,蛀蝕根部呈空洞狀,高齡幼蟲在根外部咬食,拔起植可見碎斷根,時間長的被咬食的根部變黑腐爛。被稻水象甲侵害的植株普遍出現倒伏問題,因根部受侵害造成植株吸收能力減弱、植物矮小,導致作物嚴重減產,嚴重時導致地塊減產50~70%。
1.3發生規律
稻水象甲是半水生的昆仲,一年一代,卵和幼蟲大多生活在水下,成蟲生活在水上。成蟲多在稻草、稻茬或雜草內越冬,成蟲在三月下旬出土,四月下旬進入秧苗對秧葉造成危害,五月大量遷入水稻田中并開始產卵。五月中旬為產卵高峰期,卵產于水下的葉鞘內,六月中旬卵開始大量孵化,幼蟲盛行,幼蟲期大約一個月,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為成蛹期,六月下旬越冬成蟲大量死亡,七月中旬為羽化期。成蟲多在稻田四周尋找雜草取食,以備越冬。成蟲壽命約70天左右,雌蟲壽命約150天。稻水象甲耐饑餓、耐高溫,繁殖能力特別強,一只成蟲可產卵50多粒。稻水象甲傳播速度很快,能飛、會游泳,能借助水流和氣流進行傳播。
2 稻水象甲的普查
2.1普查時間及范圍
普查分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集中在四月的中旬到五月中旬,以秧田和稻水象甲的越冬場所為主;第二個階段集中在六月份,以本田為主;第三個階段集中在七月份,集中在稻田和附近區域。普查的重點是發生疫情的村社及相鄰近發生區村社或從發生地引進的稻秧和河流灌區稻田及周邊雜草,以及公路、鐵路沿線,特別是迎風山坡、山垅稻田。
2.2普查方法
對稻水象甲的普查主要采取踏青和詳查相結合的方法。首先是踏青。踏青是對水稻田塊進行逐塊檢查,在檢查過程中,要全面無死角,偏僻的山區也不能掉以輕心,排查過程中要做好統計和記錄。通過全面排查確定是否存在稻水象甲的危害癥狀或疑似害蟲。其次是詳查。在發現稻水象甲的疑似蟲害或癥狀后,要進行詳細排查。在距離田埂1米左右的范圍內進行取樣,調查成蟲取樣的每個取樣點要不少于20穴,以便于統計成蟲數量;對幼蟲的每個取樣點不少于5穴,記錄統計秧苗根部幼蟲數量,明確統計、記錄蟲害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再次是采樣和送檢。在發現害蟲后進行標本采樣時,要注意用高溫殺死或放入毒瓶內將害蟲殺死,放入采樣試管內送入農技站進行鑒定。注意不能攜帶活蟲,防止蟲害經人攜帶傳播。
3 稻水象甲的防控
3.1化學防治
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可對秧田進行成蟲防治,對秧田四周的雜草要同時進行噴藥防治。插秧期7-15天內,對本田及附近田埂、溝渠邊雜草噴藥防治一次,防治對象以成蟲為主,兼治幼蟲。7月上中旬新一代成蟲羽化后,對大田及附近田埂、溝渠邊雜草也要進行噴藥防治。噴灑藥物可選用畝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4g/畝、或5% 銳勁特60ml、或20%三唑磷100ml兌水50公斤等進行葉面噴霧。由于在葉面防治成蟲時,害蟲鉆進水里,甚至鉆進泥里,藥液接觸不到蟲體,殺蟲效果很差。因此,可用五倍的藥量兌水進行均勻潑灑,殺滅水中的成蟲。
3.2農業防治
蟲害發生區嚴禁串換秧苗,堅持“只灌不排、遇水防溢”的原則,杜絕因田水退入溝、渠、河流造成害蟲向下游擴散。在收割水稻時,將稻草(含脫粒時打斷的部分、稻茬、田邊雜草就地焚毀,同時在半月內滅茬翻耕。對疫情發生區的稻谷要就地進行加工,就地燒毀谷殼,殺滅象甲成蟲。
3.3檢疫措施
首先要加強宣傳,提高了人們對稻水象甲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自我防范意識,主動阻截其傳播蔓延。其次,要加強監測,嚴禁從疫情區帶入能傳播蟲害的物品,對來自疫區的交通工具、材料等要嚴格檢疫,對疫情發生區的稻谷、秧苗、稻草等禁止外運,規范檢疫程序,強化檢疫措施,截斷傳播蔓延途徑。再次,重點檢測鄰近發生區的村社或從發生地引進過稻秧的地方、交通要道及附近區域。通過燈光誘集或查看葉片取食斑、網撲等方式,加強對水稻、白茅、蘆葦、狗尾草、稗草變種等寄主植物的監測。要高度重視稻水象甲的普查和防控工作,堅持“早發現、早防治、早撲滅”的原則,綜合采取各種防治措施,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參考文獻:
[1]何春蘭,何軍.稻水象甲普查與防控技術措施.四川農業科技,2013(9):40-41
[2]閆東林,周建輝,劉剛.稻水象甲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控措施.科學種養,2012(6):31-32
[3]鄭文華. 稻水象甲的習性與防控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4,(19):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