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曄
山野菜在大自然的風霜雪雨中成長,歷經千百萬年的競爭、淘汰、選擇,現存的品種在生命活性物質含量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山野菜是公認的沒有污染、綠色天然食品。以其味道鮮美、營養成分豐富的特點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而且隨著現代人崇尚健康、綠色、自然的心里,越來越受到世人的喜愛。自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以來,已成為全區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一、我區山野菜產業的基本情況
(一)山野菜分布情況
烏伊嶺區(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東麓,國鐵湯林線終端。總面積308.127公頃,山高林密,溝谷縱橫,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森林野生植被完好,為山野菜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據資源部門統計,我區林下可利用的經濟植物500 多種,其中山野菜62種。山野菜主要生長在山野荒坡、林緣灌叢、田頭地旁、溝溪草地,分布廣泛。
(二)山野菜種類
資料表明我區共有25科62個品種的嫩芽、莖、葉、塊根可供人食用。主要有蕨菜、猴腿菜、黃瓜香、蟄麻子、酸不溜、灰菜、豬毛菜、刺五加、刺龍芽、水芹、小葉芹、老山芹、葉沙參、輪葉黨參(白蟒肉)、桔梗、柳蒿芽、老牛錯、刺兒菜,山萵苣、燕尾子、苣賣菜、蒲公英、鴨跖草、小根蒜、山蔥、山韭菜、黃花菜等。
(三)已經開發利用的山野菜主要品種
目前我區開發利用的主要有蕨菜、山蔥、刺五加等品種,2015年蕨菜采收量 750噸,山蔥采收量1280噸,刺五加葉50 噸,據東北林業大學植物研究所和伊春林管局資源局調查,我市在62種山野菜資源中被人們普遍利用的只有不到10種,現已開發利用的幾種山野菜可食用部分總儲量就達84萬多噸。
二、山野菜采集、加工、銷售情況
(一)蕨菜采集、加工、銷售情況
我區蕨菜散布在全區各個林場低丘山頭,集中盛產區以克林、英雄嶺、長青、比鄰的嘉蔭滬嘉鄉、遜克縣寶山鄉為主,據調查統計全區蕨菜加工的企業只有小興安嶺食用菌廠一家,其余都是臨時外來企業小作坊有近10家,主要以曬干品和腌制加工為主,然后通過山東、大連、沈陽、延吉等地代理商出口到韓國等國家。我區蕨菜采集季節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集、加工、生產過程有一個多月。一般情況下采集的鮮蕨菜立即送往收購點,直接換取現金,不愁銷路,2015年全區采摘下來的鮮蕨是1150噸左右,僅占鮮蕨產量的1/3,我區有大約200多人從事腌漬和晾曬工作,所以從事加工鮮蕨的勞動力總收入為近50萬元。
(二)山蔥的采集、加工、銷售情況
山蔥生長在全區各個林場低丘山頭,采摘季節為5月中旬至6月末,一個勞動力每天最多可采200多斤,每天大約收購山蔥3噸左右,據伊春政府網站報道,2015年1-6月份,伊春辦事處檢驗檢疫出口韓國鹽浸山蔥6批,重量191.8噸,貨值34.5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0%,181.2%,202.6%。作為綠色、健康的伊春山特產品,山蔥經過幾年的采集、加工,質量安全穩定得到韓國市場認可,出口量連年上升。
(三)刺五加葉的采集、加工、銷售情況
刺五加生長在向陽山坡上,在我區分布較廣,各個林場(所)施業區內均有分布,其中連片的儲量較多的是移山林場和林海林場,刺五加葉的年采摘量年在500噸左右,現在我區刺五加葉除了部分經過挑選包裝成鮮食產品出售外,大部分經炒制成五加參茶葉。區內現有五加參茶葉加工廠一個,年加工五加參茶 5噸。每年從事刺五加葉采集、加工的人數近五百多人。
(四)老山芹、蒲公英、柳蒿芽、燕子尾、黃瓜香、蟄麻子在我區產量雖很大,但多數停留在百姓的餐桌上,少量在自由市場上有交易,自給自足,下游加工產品基本沒有。
三、我區山野菜產業發展的特點:
(一)山野菜資源豐富,品種質量好。山野菜是季節性產品,年年可以反復采摘,我區大部分的山上均有山野菜,并且質量高,無任何污染,口感好。
(二)銷售渠道暢通,市場行情看好。我區山野菜都是直接賣給外來的收購者,少數經過加工代理出口后,在韓國市場獲得一致好評。
(三)生產潛力大,經濟效益顯著。以2013年的數字來看,年采摘2000多噸,只占儲量的很小一部分,市場潛力巨大。
四、發展山野菜產業的幾點建議
(一)區政府主導下做好山野菜產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山野菜產業是我市在經濟轉型時期發展起來的重要替代產業,是具有林區特色的標志性產業。我區應把山野菜產業確立為將來長久發展的產業,提高至戰略高度,由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統籌規劃。要體現可持續發展思路,產業發展的一切行為,必須在確保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區的土地、林地資源,搞好開發利用。
(二)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優勢。
市場競爭的核心是終端產品的競爭,實質上是品牌的競爭。品牌是企業誠信、質量安全的標志,擁有知名品牌,就能占領市場。因此我區在發展山野菜產業時,要特別注重“綠色、天然、健康”品牌的創建和推廣,積極主動的迎合現代人崇尚綠色、追求健康的心態,大力推動地方特色品牌戰略。
(三)擴大產業規模,做強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肩負著信息引導、市場開拓、產品開發、科技創新、服務全產業鏈的重任。目前,我區山野菜產業下游的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起點低、綜合能力弱,缺乏龍頭企業的強勁帶動優勢。因此,區委區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財政、信貸、稅收、用地、用房等發面給予優惠政策,重點扶持幾個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山野菜加工企業,使之充分發揮技術、設備、資金、銷售等優勢,逐步做大做強,帶動整個山野菜產業的發展。
(四)提高科技含量,做好產業的科技支撐,用科技推動資源優勢的加速轉化。
產業發展的好壞,科技含量的高低有著重要的影響。科技支撐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山野菜的精深加工,是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主要方式,是改變山野菜產業粗放式生產經營的有效手段。不斷調整經營思路,注重新產品的研發,注重栽培新技術的應用,加工新工藝的研究應用,不斷開發新項目和新品種。依靠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在產、學、研方面圍繞山野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提質增效上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務。
(五)鼓勵嘗試大規模種植山野菜。
山野菜種植較常規蔬菜種植經濟效益明顯,伊春區東升農場種植蒲公英和柳蒿芽就非常成功,友好區開展的蕨類植物培育種植也取得成功,我區也有多年少量種植蒲公英和老山芹的歷史。溫室或大棚栽培蒲公英每平方米可產蒲公英4公斤左右,畝產可達2400公斤以上,一冬可生產三茬,價格賣到10-30元/公斤,畝收入可達4萬元以上。柳蒿芽、老山芹房前屋后、溫室大棚都可以栽培,且好管理,每平方米可產2.5公斤左右,畝產達2000公斤,而且種植一次永遠不用再種,如果冬春季節在大棚溫室里種植,能賣到18-40元/公斤,畝收入可達4萬元以上,這樣就解決了山野菜是季節性食品,平衡上市時間,成為反季節食品,效益更加可觀,能有力的促進我區職工群眾脫貧及林區經濟的加速發展。
(六)成立山野菜產業協會。
通過協會組織,規范、協調山野菜的采集、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行為自律和共同發展,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相幫助,一致對外的發展模式,共同爭取產業效益最大化。協會要顧全大局,善于協調關系,團結行業人員,提高協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凝聚力。確保山野菜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和山野菜交易的公開、公正,增強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以此推動我區山野菜產業的有序發展。
(七)拓寬銷售渠道,推廣電商營銷方式。
電商時代,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已成為新的潮流和趨勢。我區的山野菜產業,除了要繼續鞏固和擴大原有的銷售渠道外,應加快建立特色產業電子商務和實體連鎖銷售服務平臺。
(八)政府相關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加強領導,搞好服務,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機制。
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建立山野菜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堅持長期的、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抓出成效。使我區的山野菜產業徹底擺脫目前的低效、徘徊局面,形成具有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要建立健全山野菜產業發展的保障機制,并以文件的形勢固定下來。使我區山野菜產業發展工作不因領導的變動而變動,不因領導的注意力轉移而轉移,保證我區山野菜產業的長期發展得以順利實施,最終實現預期目標。
山野菜產業不僅與林區建設休戚相關,也與地方經濟建設和民生建設緊密相連,發展山野菜產業是加快結構調整,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也是停止主伐后,發展接續產業,促進我區經濟增長、職工群眾增收、轉移富余勞動力的主戰場,更是促進我區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培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支撐點。應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強力推進山野菜產業規模化發展和產業化進程,盡快使我區山野菜產業真正成為全區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財源和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