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楊


摘 要:隨著建三江地區水稻種植面積的逐年增加,大型收割機的使用面積不斷擴大,水稻收獲環節在水稻生產中地位日漸重要,本文以在建三江墾區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種空育131為試驗材料,研究水稻最適收獲時間和收獲方式。結果表明:適當延遲收獲時間可以增加千粒重和產量,使稻谷含水量降低。
關鍵詞:水稻;收獲時期;收獲方式;產量
在水稻分段收獲中,不同收獲方式對水稻的產量及米質有很大的影響。隨著水稻面積的增大,收獲壓力變大,進而生產中出現傷鐮落鐮現象,造成減產,為了掌握水稻收獲的最佳時期,我們科技園區進行了不同收獲時期和收獲方式的試驗,從中掌握適合本場水稻高產的適宜收獲時期和收獲方式。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設在七星農場科技園區,以水稻品種空育131為試驗材料,土壤類型為草甸白漿土,有機質含量48.9g/kg,堿解氮172mg/kg,速效磷31.3 mg/kg,速效鉀87 mg/kg,ph值6.39。
1.2 試驗處理及方法
水稻在生長期間采用一致的栽培管理方式,4月11日播種,5月11日插秧。試驗以割曬(A1)、直收(A2)和半喂入式收割(A3)三種不同的收獲方式為3個處理,分別在9月25日(B1)、9月28日(B2)、10月1日(B3)、10月4日(B4),10月7日(B5)五個不同的時期進行田間收獲,收獲后進行考種測產,米質分析等試驗調查。
1.3氣象條件
2012年≥10℃有效積溫2868.1℃,無霜期157天,4-9月份水稻生育期降水量575.9mm,平均氣溫16.49℃,9月份降雨量達165.3mm,今年氣候特點是:春季溫度較往年高,育苗時溫度較低,播種后溫度迅速回升,在水稻生長的幾個關鍵時期溫度較好,水稻生長后期降雨量較多,給水稻收獲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調查
實驗測定數據中可以看出,隨著收獲時間的推遲三種收獲方式對應的空癟率和含水量都相應下降,千粒重和單產都有所增加,通過本次試驗可得知推遲收獲期可增加收獲產量;不同收獲方式比較發現,割曬的收獲方式的產量要高于其他兩種收獲方式。
2.2 品質分析
實驗測定數據中可以看出:隨著收獲時間的推遲三種收獲方式對應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相應增加,蛋白質和直鏈淀粉的含量也相應增加;在不同收獲方式上比較發現,大米的品質上沒有明顯的差別。
3 結論
在水稻生長后期莖鞘中的物質向籽粒中運輸,水稻千粒重增加,稻谷的含水量也隨著水稻的成熟而下降。本試驗研究表明,在今年氣候條件下,延遲收獲時間可以增加千粒重和產量,使稻谷含水量降低。所以在收獲季節的天氣狀況好及機械設備充足的情況下適當晚收,有利于得到較高的水稻產量。但在實際生產中常因為早霜的來臨和機械化程度不足而提早收獲,中斷了水稻后熟限制了產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156300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建三江中心支公司七星保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