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財
摘要:我國當前的養豬行業主要是以養殖保育豬為主,所以加強對保育豬的疾病防治以及對其進行合理的飼養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的養豬行業快速的發展起來,令養豬行業呈現出規模化的發展趨勢,對于當前的工作而言,主要的工作任務是加強飼養技術方面的完善以及對豬疾病進行有效的防治,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本文的介紹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保育豬;飼養技術;疾病;防治措施
首先我們應該對保育豬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種豬是經過母豬斷奶以后成長的仔豬,保育豬需要自己尋覓食物,因此對于生活方式的要求較高,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飼養員引起一定的重視,加強對保育豬的養護工作,忽視了它們的成長,就會嚴重影響到自身的健康,這樣就不能保證為養殖業主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養豬場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在對其進行飼養的過程中,疾病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旦保育豬患病,那么是不容易痊愈的。所以希望在本文的論述下,能夠進一步加強對保育豬的管理。
1、 保育豬的飼養技術
對保育豬進行有效的飼養,掌握合適的技術手段是很有必要的,這就需要飼養員在保育豬入舍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制定出一個健全的體系,無論是在入舍還是在出舍,都應該嚴格遵循這一體系的內容。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應該對豬群進行合理的劃分,并且采用科學化的手段加以飼養。豬舍的衛生也是很有必要的,潔凈的衛生環境對于預防保育豬受到細菌的污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使用高壓水槍對豬舍的環境進行全面的清理,例如墻壁、飼料槽等,都是需要經過仔細清理的場所。在喂養設施方面,也應該做到細致并且全面的檢查工作,嚴格控制飼養槽的配置,讓豬舍的溫度適合保育豬的習性,并且其他的設備也應該保證正常的使用,通常情況下,溫度在30℃上下為宜。
保育豬一般來說都是群居在一起的,在一批保育豬生活在一起以后,如果要想將新的保育豬放在豬舍中進行飼養,那么就需要保證新的仔豬可以適應環境的要求,不同質量以及個頭大小的豬應該放在一起進行飼養,如果豬的體態比較弱小,那么就應該單獨將其放在一個豬圈中進行飼養,這樣才能更好的對其進行照顧。在飼養保育豬的過程中,應該培養其主動覓食的本能,所以應該保證豬飼料的充足,并且規定好喂養的時間。仔豬剛剛脫離母乳的喂養,所以應該保證其慢慢適應新的環境,為其提供適當的飲水與飼料,最終保證保育豬的健康成長。保育豬的居住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對于養殖密度以及溫度、濕度的控制相當嚴格,對此,更加應該滿足養殖密度的要求。通常情況下,需要保證每頭保育豬擁有0.3到0.5m2左右的空間環境,過度密集的空間環境會造成保育豬出現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在冬季,更加應該保證豬舍內的溫度,不要讓保育豬受凍,以起到有效預防疾病的作用。
2、 保育豬疾病防治措施
2.1仔豬副傷寒及其防治措施
這種疾病在剛剛出生6個月的仔豬上十分普遍,并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尤其是在冷熱交替的環境中常常發生。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那么就應該保證做好仔豬豬舍的消毒以及滅菌工作,做好充分的保暖,在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該在其中適當的添加一些抗生素,這樣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若有豬疑似發病或確認發病后,立刻對其進行隔離觀察,交替使用慶霉素、卡那霉素和吠喃哇酮等藥物對其治療,根據不同的病癥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案,使用較好的藥物有揉酸蛋白、補液鹽、碳酸氫鈉和氯化鈣注射液等。若是病豬死亡,需要快速對其做深埋等處理并記錄,對其豬舍消毒,避免病毒傳染而爆發新的疫情。
2.2多系統衰竭綜合癥及其防治
對該種疾病的預防,應當從引種開始。只有做好引種工作,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傳染源的產生。同時,還應堅守科學的免疫處理方式,對仔豬采取科學的藥物治療,酌量酌情對仔豬喂藥量進行控制,如黃氏多糖粉、抗生素、板藍根的用藥劑量。若發現咳嗽或氣喘較為嚴重的病豬,應當對其進行冰蟾熊膽注射液肌注;而對于拒食的病豬,則應喂其復合維生素或豬用葡萄糖溶液進行治療。
2.3氣喘病的預防與治療
治療該種疾病,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注射疫苗過后還要對仔豬進行科學、嚴格的喂養,并且加強對仔豬的活動管理,保證進食營養的全面性。此外,還應當適當、適量地加人一些其他的藥物,增強治療的效果,加快治愈的速度。對于已經發病的小豬,則喂其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和林可霉素或者復方替米先鋒等藥物進行治療。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保育豬進行飼養的過程中,掌握合適的飼養技術以及對疾病加以有效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能保證保育豬健康的成長,為養豬戶業主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本文主要對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探討,希望能夠進一步完善管理方面的不當,將措施加以進一步的完善,更好的帶動我國養豬行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楊秀清.保育豬的飼養技術與疾病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5(3):88.
[2]黃泉福.保育豬的飼養技術及疾病防治[J].福建畜牧獸醫,2002(4):33-34.
[3]齊靜,龔輝,孫守禮,等.保育豬飼養管理及常見疾病防治[J].豬業科學,2007(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