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偉
隨著黑龍江省養雞業生產由原來分散零星粗放型的放養轉變為現在的規模化、集約化的飼養,由于綜合防制技術跟不上,監測手段滯后,免疫程序不當,老病未消滅,新病又不斷出現,嚴重威脅著養雞業的健康發展。
一、免疫雞群疫病流行原因
1、消毒不嚴格,防疫措施不力
(1)引起種雞苗導致疫病流行,經蛋垂直傳播。(2)野毒嚴重污染,疫病的傳播媒介眾多,散毒范圍廣泛。如果養雞戶綜合防疫措施不力,病毒就傳入免疫力不強的雞群。(3)霉菌毒素的影響。(4)雞群限飼或更換飼料時,由于某些營養物質如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類的缺乏,雞體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飲水免疫中使用重金屬離子含量超標用水,使用金屬器皿;雞群疫病流行時使用非SPF雞胚來源生產卵黃抗體治療;沒有消毒制度,或消毒方法不當。(5)免疫用器具被污染,免疫器具使用前應清洗、消毒,每注射50~100只雞換1次針頭。
2、疫苗免疫方法不當,免疫劑量混亂
(1)數種疫苗同時接種。(2)被免疫雞群由于受到某些傳染病侵襲時,都會引起免疫抑制,影響疫苗免疫力的產生。(3)母源抗體過高及首免時間選擇不當。當雛禽母源抗體正處于高峰值時接種疫苗,疫苗病毒會被雛禽母源抗體中和,影響抗體產生。(4)隨意改變免疫程序。(5)疫苗選擇不當。(5)隨意加大和減少疫苗免疫劑量。免疫劑量過大致免疫機能麻痹,還可誘發該病的發生;同時破壞了病毒和機體免疫之間互相制約的平衡關系,加速了毒株的變異。免疫劑量過小,不能激發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疫病嚴重流行地區,卻選用安全性好,免疫力較低的疫苗。(7)在應激狀態下接種疫苗,消弱免疫能力。飼養密度過大、炎熱、通風不良、舍內氨氣過高,斷啄,都會造成雞抵抗力降低。(8)接種疫苗期間錯誤的使用消毒藥或抗病毒藥,或抗球蟲藥,致使這些藥物殺死活疫苗、菌苗和破壞苗的抗原性。
3、疫苗質量存在問題
(1)疫苗保存不當。凍干疫苗反復凍融,油乳劑滅活疫苗冷凍保存。(2)疫苗儲存、運輸環節中的冷鏈問題沒有解決,或根本就沒有冷藏儲運設備,使疫苗在運輸過程中溫度過高或在陽光下曝曬,致使市場流通中的疫苗有效價降低和失效。有的經銷商甚至出售過期疫苗。(3)疫苗稀釋濃度不符合或稀釋液不當。或稀釋后的疫苗免疫接種時間過長。
二、防治措施
1、合理選址
雞場址選擇在地勢高燥、向陽、通風,水源豐富、水質良好、排水方便,電力、交通方便,避開獸醫站、集市、屠宰場,有良好的自然隔離條件,遠離工業區、化工廠和居民區。生產區、生活區、辦公區要分開,注重場區綠化、改善環境,注意雞舍的距離,尤其育雛舍與成雞舍之間的距離。建立“全進全出”制度,即在一棟雞舍不允許飼養不同日齡雞。
2、加強衛生消毒
生產區入口處建寬于大門,長于車輪胎周長1.5倍的消毒池,其消毒液每周更換1次,保持消毒液的有效作用。同時,設更衣和紫外線消毒室。出入生產區的生產用車,必須經消毒后準許入內。非生產區人車輛禁止進入場區。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要更衣、更帽、穿工作服,紫外線照射以后方可進入場區;生產區工作服不許穿出場區。嚴禁非生產人員入內,特殊情況經消毒后允許入內。棟與棟之間的人員不得相互串崗,更不允許育雛人員與成雞舍飼養人員串崗。引種雞苗前對雞舍及周圍環境徹底消毒1次,轉群、轉舍前對圈舍徹底消毒1次。通常情況每周對雞舍、清掃、清洗和消毒1次(也可帶雞消毒)。用具每周清洗消毒1次,周圍環境每15 d清掃消毒1次。必要時生產區主要道路可用火焰消毒器重點燒灼消毒。回場的蛋盤、蛋箱經消毒后進入場內。免疫醫療器械用前清洗、消毒。疫病流行期首先封鎖,隔離病區或病區生產人員,防止疫源擴散;每天消毒1次,直到疫情解除。生產區內應設病畜隔離室、焚尸爐。嚴禁從疫區購進雞苗飼料,應從信譽好的廠家進。做好雞舍防鼠、滅鼠工作。確保雞舍保暖、通風,光照、溫度和濕度適宜。
3、科學用藥
選用針對性強的中成藥或中西結合治療方案。采用拌料和飲水雙管齊下。病毒疫病除選擇抗病毒藥外,配合使用抗繼發感染的藥物。細菌性疫病通過藥敏試驗,選擇用敏感性強的藥物。少數病雞可采用注射,投服方法給藥。用藥時間一般3~5 d,最好5 d,因為病情好轉后有個鞏固期,以防反復。疫情穩定后,停藥48 h,然后再接種疫苗。藥物治療中,應選用抗藥敏,保肝、護腎、修復黏膜上皮細胞的藥物。
(作者單位:164733黑龍江省拜泉縣長春鎮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