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成龍
夏季氣溫高,雨量多,天氣變化快。夏季也是魚類一年中生長的旺季,魚類病原體也會大量繁殖。由于現在大多實行高密度魚塘混養方式,池水體負載量增大,水質比較肥,如果遇悶熱天、雷雨天,特別是晴天轉下雨或下雨轉晴天時,魚類通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浮頭,嚴重時就可以出現泛池,造成大批養殖魚類死亡。泛池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突變,氣壓降低,水中溶氧量減少。魚體也會因此而抗病能力削弱,魚病也隨之大量發生。因此,夏季必須做好日常管理及魚病預防措施。做好魚塘的管理工作,養殖戶可有效地把握全年漁業生產的主動權,以達到降低養魚成本、提高養魚經濟效益的目的。
混養池塘面積。混養池塘要大而深,每個池塘面積最好在5 畝以上,水深2 米以上,才可考慮配套上、中、下層魚混養。面積1~2 畝,水深1.5 米以下小而淺的池塘和飼料種類比較單一的池塘以及新開挖的池塘,一般不宜混養。
突出主養魚品種。實行池塘混養不是混養的種類越多越好,而是要突出主養魚品種。一般混養 1~3? 種,不宜太多。應選擇適合當地環境、市場暢銷、產量高、易飼養、效益好的品種進行混養。
吃食性魚和肥水性魚的混養關系。在精料少的情況下,吃食性魚(草魚、青魚、鯉魚、等)和肥水性魚(鰱魚、鳙魚等)的混養比例大致為1:1。在精料充足、大量投飼的情況下,要使魚產量增加,吃食性魚的混養比例要相應加大,可調整為2:1。 注意草魚和青魚的混養關系。草魚喜清新水質,青魚較耐肥水。草魚與青魚混養,一般以草魚喂養為主,青魚喂養為輔;草魚上市后,再重點進行青魚的飼養。 鰱魚、鳙魚的混養比例。鰱魚、鳙魚的混養比例一般以3~5:1 為宜。但如果能經常投喂大量的粉狀飼料,則兩者比例可實行1:1。生產中實行小規格的鰱魚與較大規格的鳙魚混養并控制鰱魚的放養密度,鰱魚、鳙魚比例可達1:3~5。
日常管理: 注意調節水質:水為魚類生存環境,要養好魚,必須要先管好水。適時換水或加注新水,水量為1/4~1/5。適量施肥,一般根據水色確定要求量少、次數多。在晴天施肥。控制大型浮游動物發生。如果池水水色清瘦,魚又經常浮頭,下風肉眼能看浮游動物時,可用魚蟲清每畝平均水深1m用20毫升全池潑灑,能預防蟲害發生,或者適當增加鳙的放養量。有條件可使用增氧機,增加水體中溶氧量,改善水質。
嚴格做好“四定”,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一般晴天多投飼料,雨天少投飼料,投飼料總量為總魚量的3%~5%,同時保證飼料質量,避免投飼料過量,既造成飼料浪費又會敗壞水質。施肥時間晴天上午為好??要注意收聽(看)天氣預報,不在陰天、雨天施肥。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繁殖生長,在連續2天至3天晴朗天氣的上午施肥,能最快最好地促進微生物增生繁殖,最大程度地降低有機肥料對水質的污染,保證魚塘物質的良性循環。
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若魚塘中有機物和各類生物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水中的含氧量下降、浮游生物組成不良,就會影響養殖魚類的生長。因此,要定期換注新水,以免魚塘水質過肥,始終保持水質優良。
魚病預防: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要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都會有一定困難,特別是發病后的病魚已經沒有食欲,即使使用特效藥也會因魚不攝食而難以進入魚體內,因此必須十分強調做好魚病的預防工作。
常見魚病防治:病毒性魚病:淡水魚類的病毒性魚病主要是草魚出血病。細菌性魚病:淡水魚類的細菌性疾病主要有細菌性爛鰓、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赤皮和爛尾病等。細菌性赤皮病的主要癥狀:病魚鱗片容易脫落,腹部出血并伴有體表潰瘍。以上是養殖魚類在夏季最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主要治療方法如下:每畝平均水深1m用生石灰40kg全池潑灑,連續2次,同時用“魚安康”或者“魚安清”拌飼料投喂,5天為一療程。寄生蟲病:病蟲害主要有錨頭鳋、魚鲺、指環蟲、復口吸蟲寄生在魚鰓或體表,嚴重時可以引起養殖魚類的死亡。治療方法:每畝平均水深1m用強力“魚蟲清”20毫升全池潑灑,5天用藥1次,連續用藥3次。潑灑藥物時應掌握在晴天下午,魚浮頭時不能用藥,用藥時如遇陰雨天氣,可用增氧機增氧1小時后潑灑。用藥時如果是水位淺水質瘦,藥效作用快,可適當減少藥量,瘦水池應特別注意減少用藥量,避免產生藥害。根據病類、病情,用足療程是保證治愈魚病的關鍵手段之一。寄生蟲引起的魚病,一般用殺蟲藥物1-2天為一個療程,就能達到治療目的。病毒性、細菌性疾病一般5天左右為一個療程,至于使用療程的多少應根據病情而定,否則治療不徹底就有重發感染的可能。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治療魚病時,開始效果會很好,但是時間長了以后藥效往往會減弱,這是因為病原體對藥物產生了抵抗力,即抗藥性。因此,要不定期地更換藥物的品種,進行交替使用。
(作者單位:150700 黑龍江省延壽縣加信鎮水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