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摘要:受全球性經濟危機波及影響,現階段我國糧食供應與需求總體平穩,知識短暫性的小麥、大豆和玉米等價格較往年同期下跌30%,個別農作物的價格波動下降同時也對國民日常食用的大米等農作物價格形成連鎖作用。應各方面齊抓共管,完善并構建科學良好的農產品價格穩定保護體制,走產學研道路,加大最新科研成果轉化,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率,鼓勵農民群眾學習知識科技創新,強化以科技興農強糧的良好局面,利用科學技術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降低農民的種糧生產成本。
關鍵詞:糧食掉價后;種糧農民;如何應對
一、糧農應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糧食價格市場現狀
受全球性經濟危機波及影響,每年約有近四分之一貧困國家和地區人口處于并長期處于吃不飽飯的饑餓狀態上掙扎。由于我國近些年對農業相關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國內糧食增長率連年翻增,穩定的糧食供應業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國際糧油期貨市場影響和我國農業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的進展,糧食價格也或多或少波動較大,農民兄弟在辛苦一年喜收糧食的同時,對突如其來的糧食價格下跌波動感慨萬千。據相關農業研究機構調查,現階段我國糧食供應與需求總體平穩,知識短暫性的小麥、大豆和玉米等價格較往年同期下跌30%,個別農作物的價格波動下降同時也對國民日常食用的大米等農作物價格形成連鎖作用。[1]
我國糧食作物種類相對較豐富,市場較國際市場價格相對穩定,由于我國經濟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加之加入了WTO,國際糧食價格下跌,進口糧食價格也會對國內的糧食市場價格擠出下降,研究分析原因主要有:受國際海運市場貨運價格增漲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使得進口糧價低于國內糧食價格倒掛態勢影響和我國現階段農業現代化生產力低下,政策性保護不到位等綜合因素困擾影響。
二、糧食價格下跌后政府如何幫助農民減少損失
1、首先,糧食價格下跌后,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應共同理性面對,最大限度保護好既有利益,使農民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共同穩定我國現有的糧食供需穩定局面。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出臺對于農業糧食價格波動的惠民保護政策并實施推廣到位。由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我國農業生產成本也逐年水漲船高,部分農業相關種植產品價格也較發達國家高居不下。國庫的存量也主要以國內主要糧食產區的供應為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政府的經濟負擔。
2、共同構建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
在共同解決國內糧食下跌對農民兄弟的經濟損失,應各方面齊抓共管,完善并構建科學良好的農產品價格穩定保護體制,政府相關部門應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提高農民兄弟種糧的積極性,使三農惠民補貼與糧食市場價格脫離,改革現有的國家糧食市場流通機制,不要出現糧食豐收價格就下跌過快,糧食產出少價格就奇貨可居、過山車式上漲。[2]
3、加快農業相關產業改革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工作報告專門分析研究推動農村搞個發展的問題,特別針對糧食問題和土地管理等基礎問題上制定并出臺政策措施,最大限度使農民群眾避免糧食價格周期性的下跌,充分調動種糧大戶的積極性,地方基層政策加大“三農”服務,創立培養一批糧食精加工的龍頭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由于農民自身糧食儲備各條件受限,政府和國有糧庫應帶動社會各界共同幫助農民群眾收購糧食,避免糧食由于儲存不當對農民造成經濟損失,同時還應嚴防個別不良商販打壓收購價和拖欠、打白條等現象發生。
4、加大對糧農的科學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產品競爭力
政府還應聯合高校走產學研道路,加大最新科研成果轉化,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生產效率,鼓勵農民群眾學習知識科技創新,強化以科技興農強糧的良好局面,利用科學技術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降低農民的種糧生產成本[3]。
5、解決糧食過剩問題的有效途徑
政府還應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政策,通過海、陸、空等方式使我國優秀的糧食作物和品牌企業走出去,抓好糧食流通環節的系統建設,大力發展糧食交易市場,科學規劃,緊密實施興建區域性糧食作物流通項目,如:山東省萊州市糧食作物物流園區,通過做大做強一批糧食流通龍頭企業解決我國糧食種植過剩局面。
三、政府應加強市場監管穩定糧食價格
增強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對糧食收購的監管職能,形成一層對一層的托管局面,制定規范糧食收購的托市保護政策,最大限度保護好托市收購能托起糧食交易市場,穩定市場。
社會各界齊抓共管,不要使糧食掉價問題成為農業兄弟一擋獨面,保護好廣大農民群眾,依靠先進技術種糧的積極性,打好國民生計的基礎,我國是一個農業文化悠久的歷史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45%,只有保護好農業才能助力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發展。
四、 結束語
市場經濟時代階段性的糧食價格下跌,是農民不可回避現實,其帶來的影響,也不僅是農民收入減少,還會農民今后的種糧積極性和家庭生活帶來變化,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引發一連串的改變。由于政府近些年對農民的直接補貼、保護性收購等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出臺實施,糧食等農作物市場供需形勢趨緊的現象,有效地激發了農民對繼續從事糧食種植的熱情,使糧食產量很快實現恢復性增長。
參考文獻:
[1]龔抒,劉常珍,束漢良.鎮江市種糧大戶規模經營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5,(24): 54-57.
[2]陳潔,羅丹.種糧大戶:一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J].現代農業裝備.2012,(Z1): 61-63.
[3]陳潔,劉銳,張建倫.安徽省種糧大戶調查報告——基于懷寧縣、樅陽縣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09,(04): 2-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