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洪云
摘要: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都對農業經營體制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合作社是我國農民進行合作運動以及進行農村改革的主要組織和載體。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就出現了不同的發展路線,其發展曲折。對農村合作社發展的兩條路線進行探析,對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具有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合作社; 發展;兩條路線; 探析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就是三農問題,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對農業、農村以及農民的問題提出新的發揮在那要求。想要更好的對三農問題進行解決,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就必須要對我國農業經營體制的改革歷程進行回顧分析,從而總結經驗和教訓,使其對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合作社發展起到重要的理論支撐作用。
一、首條路線
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所實行的農村合作社的發展的道路以生產資料進行劃分則主要為: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通過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進行轉變,提高了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程度,從而形成了農業的集體化,起到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作用。
(一)農業互助組
新中國成立之后,農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民也擁有了更多的私人生產資料,過去的勞工互助的工作模式以及不能滿足快速的發展,農村中存在的互助組織也就不存在,對農民可能走向資本主義產生了憂慮。1951 年毛澤東通過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的召開,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 草案) 》,其中對土改后的農民進行了要求,需要其能夠進行組織,將農業互助組作為生產的載體,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快速的向社會主義過渡,避免出現資本主義發展的勢頭。此階段則主要是避免農村的經濟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并向集體經濟進行發展。
(二)初級社發展到高級社
在1953 年時,我國共產黨對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進行了確定: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開展農村合作運動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農民在生產上進行聯合,并且通過簡單的共同勞動,形成臨時的互助組。或者在共同勞動開展的基礎上,組成常年的互助組。之后,則逐漸發展為了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制,且擁有了較多的公共生產資料,更高級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就形成確立。此階段,我國的辦社熱潮逐漸興起。1958年,高級形式的農業合作化已經基本確立。
(三)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
人民公社成為了當時農民生產主要的組織形式,毛澤東也將人民公社認定為有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進行過渡的絕佳形式。因此,整體的社會也大量開始成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對生產方式進行了規定:首先,一鄉一社且政社合一。其次, 成立公社所有制,并且向全民所有制進行準備。另外,以按勞分配作為主要的分配制度,并逐漸發展為按需分配。此外,組織、行動、生活具有軍事化、戰斗化以及集體化的特點。
二、另外一條路線
第二條路線的最終目標和第一條路線是一致的,但實現的方法上具有較大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其認為農民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合作社發展的基礎。
(一)反冒進和整頓工作的開展
建社的熱潮主要出現在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之后,但產生了形式主義和盲目充公的問題,這樣冒進的態度實際是對農民切身利益的侵害。并且,在一些擁有較多的高級合作社發展的區域,部分干部希望能夠擴大公有化的程度,想要能夠直接時私有制消亡,采取了錯誤的方式,農村的關系開始緊張,嚴重影響了生產發展。在此背景下,開展了一系列的反冒進以及整頓工作,并且通過對各地進行教育。但最終因為多種原因,沒能順利的開展。
(二)包產責任制的實行
1960年起,我國受到了政治、經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和困難。因此中共中央開始對農村工作中的錯誤問題和政策進行調整。但由于人民公社體制以深入人心,所以包產到戶的政策也受到了質疑和反對,其主要是認為包產到戶具有資本主義的傾向,與集體經濟的原則嚴重不符。最終在1960 年至 1962 年,只實行了短暫的包產責任制。
(三)農村合作社制度的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對人民公社制度進行了改革,開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代表的多種形式下的農業生產責任制。而聯產承包制具有較大的優勢,且這種農業合作化的道路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符合我國實際,從而促進了我國的農業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新時期下我國農村合作社的主要原則:1.農民是主體。2.促進全體農民的共同利益的發展。3.入社、退社具有較強的自由性。4.進行民主化的管理,成員地位平等。
總結:
綜上所述,建國之后我國的農村合作社發展中產生路線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在實現農村合作化的過程中,對于速度、體制、規模和時機等問題中,出現了較大的意見分歧。在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之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還應該主要以實現農業生產合作、保證農民的根本利益為重點工作內容,還需要起到緩解農村兩極分化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徐慶,張樂樂. 新中國農村合作社發展的兩條路線探析[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12:15-17.
[2]耿達. 近代中國“鄉村改造”的兩條路向[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33-140.
[3]夏寶華.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問題分析[J]. 經貿實踐,2016,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