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安平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這是我們黨為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作出的重要決策,對于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隨著中央和各省、市地對農業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從2004年到2010年連續出臺7個關于“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是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的重新修訂施行和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都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和寬松的外部環境。
當前,黑龍江省已進入了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不斷強化和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緊迫。本課題在梳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意義的基礎之上,通過細致深入地調研,對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完善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以供決策參考。
一、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農業社會化服務就是為農產品生產和經營各個環節提供物質、資金、勞務、技術等服務,保證農業生產順利實現。從服務性質上分為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兩個方面,從過程上分為產前服務、產中服務和產后服務三個環節。建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于深化農村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根本要求
傳統種植業比較效益低,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既要通過科技投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率,更要通過產業鏈的延伸,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貯藏、運輸業,實現農副產品的轉化增值,使農業發展成為高效益的產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夠有效地把各種現代生產要素注入農業生產經營中,不斷提高農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從而為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
(二)建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內在要求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雖然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農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標準化水平低、產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例如:近年來,隨著鶴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種“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的問題尤為突出,“集體統一服務”的功能明顯滯后,“分”有余,而“統”不足。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較好地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起來、不經濟的事,強化了“統”的功能,真正實現有統有分、統分結合,有利于穩定家庭承包經營這一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三)建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隨著農業生產專業化、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對社會化服務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高,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農戶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對服務范圍與質量也有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全省各地農村地區呈現出農業兼業化、副業化,普遍存在“在家勞力不當家,當家勞力不在家”的現象,使先進農藝、農技推廣和科技興農難度加大。通過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使用先進的生產手段和科學技術,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使產銷各個環節逐漸實現社會化,還可以按照市場需要,引導一家一戶的生產向專業化、區域化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形成農業產業集群,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四)建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完善現代服務業的客觀要求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中有不同層次、不同經濟成分、不同業務性質的眾多獨立的經營單位,其共同的任務是向農業提供服務,包括為農業提供市場信息、金融信貸、生產資料、各種生產技術指導以及農副產品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和銷售等服務,并以章程、合同或協議等形式與服務對象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產業群。它是第三產業在農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市場廣闊、潛力巨大,必將成為服務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不但服務組織自身可以吸納較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又為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提供了條件,反過來又能促進城市服務業的發展。
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弱。目前,全省大部分村集體自身經濟實力薄弱,服務農業發展能力不夠;農業教育和科研單位力量薄弱,農業職業培訓學校等培訓機構運行困難,職能弱化,供銷、糧食等企業效益不佳,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任務繁重。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農業社會化服務因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存在渠道不暢、供給不足的現象。例如:鶴崗市屬333萬畝耕地,其中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只有220萬畝,現有的農田水利服務能力還不能實現全覆蓋。再如,現有的糧食倉儲、鮮菜窖儲等服務能力也都有一定缺口。
(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人員不足、保障乏力。長期以來,農技推廣體系主體力量分散,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保障不足,人才短缺現象普遍存在。以鶴崗的綏濱縣為例,現有耕地面積166萬畝,農技推廣專業人員只有115人,平均萬畝耕地擁有科技人員0.69人,加之相當一部分人員在編不在崗,與萬畝一人的國家標準有較大差距。再加上人員素質不高,推廣運行機制不活等,影響了職能的發揮。
(四)農村金融和農業保險服務滯后。當前,如何有效地向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服務,解決貸款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省里雖然出臺了農業信貸扶持政策,擴大了抵押物范圍,但目前落實到位的并不多。在農業保險方面,由于農民保險意識不強,國家和省補貼份額較小,縣級財政保險負擔重,短期內實現保險全覆蓋難度較大。
(五)自我服務水平有待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覆蓋面還不夠廣,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運行質量還不夠高,組織帶動能力還不夠強,服務農民、服務生產的能力和實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加強鶴崗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要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入手,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逐步構建三個平臺,形成以政府為主導、村級組織為基礎、經營性服務組織為骨干、信息建設為紐帶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著力構建公益型服務平臺。一是完善農業公共服務組織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等服務體系建設,在重點村、專業村建設村級服務站,提高服務針對性;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清理混崗、脫崗人員,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回崗歸隊,針對急需的推廣技術、項目,指派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學習,吸納優秀人才充實服務隊伍,提高公益性服務水平;加大對公共服務設施、科技試驗示范、隊伍能力建設等投入,切實提高公共服務組織運行質量。二是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加快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完善和規范市場準入制度,切實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特別是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業企業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內,通過培訓、檢查、督導等有效手段,樹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建立農業生產記錄檔案,加強農產品安全的自律檢測,在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完善農業信息綜合服務體系。重點加快市、縣、鄉、村四級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和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整合信息資源,統籌建設土地流轉、勞動力供求、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政策服務等信息平臺,強化涉農部門之間農業基礎信息實時交換和共享,形成服務便捷、功能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二)不斷完善合作型服務平臺。一是拓展合作型服務內容。加快發展種植業、畜牧業、加工業等生產作業環節外包服務業。提升發展農資供應服務業,組織各農業經營主體聯合采購,網上發布采購信息,通過競標的方式,最大程度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推廣發展農產品倉儲物流業,依托糧食、蔬菜等主產區建設倉儲基地、物流市場,解決糧食儲存、銷售問題。針對現有部分農業加工企業產品過于單一,加工余料浪費的實際,引導企業之間協作發展,循環利用,實現吃干榨盡、變廢為寶,提高企業效益。二是提高合作型服務能力。堅持“培育發展一批示范社、規范改造一批標準社、扶強扶壯一批大型社”的思路,推行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機耕、統一機插、統一機防、統一機收、統一農資采購和產品銷售“八統一”經營模式,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創新發展聯合社和股份合作社,做到縣區有星級社、鄉鎮有示范社、村有標準社。有針對性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農機手、財務人員等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落實和完善相關稅費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自身服務能力。三是創新合作型服務手段。創新經營機制,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興辦加工業和物流業,延長產業鏈;指導農業經營主體與加工企業合作,把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加工企業的原料基地,把加工企業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加工車間,形成互相依賴、互相提升的經營綜合體。
(三)提升發展市場型服務平臺。一是加強市場服務主體建設。建立以農村經紀人為基礎、各類專業市場為載體、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的市場服務網絡,構建市場型服務平臺。堅持多方共建,注重健全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市場化服務。二是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機制,鼓勵和支持以支農金融業務為主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發展,鼓勵各級政府和民間資本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服務。逐步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抵押、動產質押以及保單、倉單、財政補貼收益權和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新型信貸業務。三是加強農產品流通服務。幫助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創建各俱特色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壯大農產品營銷隊伍,加快組建農產品經銷經紀人協會,推進銷售機構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展訂單生產,創建單品種專柜或多品種專區營銷方式,在居民區設立農產品代訂代銷“放心店”,發展批發市場代理業務。構建集配送、倉儲、冷鏈運輸于一體的一條龍綜合流通服務主體。
(作者單位:154100黑龍江省鶴崗市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