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飛
大米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生長發育的重要食物品種,水稻源起于我國的南方地區,并有著近六千年的種植栽培歷史,也積累了豐富的種植栽培經驗和世代相傳的農藝手段,確保了我國水稻種植在世界的領先地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實行了新的生產責任制,改變了原有的生產關系,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加之近三十年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惠民政策扶持,農業基礎投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目前水稻種植栽培全過程實現機械作業的同時,過分地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手段干預,使得個別生產出來的水稻(及大米)中有害的化肥、農藥等化學制劑和重金屬殘留嚴重超標,足以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形成了極大的食品安全問題。這于全世界提倡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是相違背的。為此我們今天農業必須重新回歸自然,發揚中華民族善于辛勤耕耘的優良傳統,依靠運用六千積累的報告經驗和嫻熟的農藝手段,充分發揮水稻自身的生物作用,削減化肥、農藥等化學手段干預,減少殘留的最有效措施是減少單位面積投入使用的劑量。有效地降低水稻及大米中的有害殘留含量,確保大米的食品安全。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發揮機械優勢,合理耕翻土地:在水稻收獲以后及時耕翻土地,將耕層土壤中的雜草種子、害蟲卵(蛹)暴露于地表,便于鳥類撿食,通過日曬、暴干以及凍融作用,使其失去活性,同時促進土壤的熟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解釋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物質。
二、改變化肥習慣,使用生物有機肥料:目前土壤生態環境和理化性狀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忽視了生物有機肥料的使用,過分地依靠化學肥料和農藥造成的。現在要以有機肥料為主,增加微生物菌肥用量,將化學肥料作為補充,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增加土體中有益微生物種群和數量,依靠微生物作用,解釋,釋放被土體固定的營養元素,分解,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質含量,消除毒化作用,修復土地,改善土壤的生態環境和理化性狀,提高土地的供肥保肥能力。
三、提前放水泡田,運用水層控制雜草:在機械頂凌整地的基礎上,提前放水泡田,促使表層雜草種子提前萌芽,再通過耙耢整地機械損傷滅除秧前萌芽的雜草。在整個生育期內在不影響水稻生育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依靠水層深淺,利用淹水滅除旱生雜草,再利用曬田控制水生雜草,調控雜草,減少危害。
四、更新藥劑品種,減少單位面積劑量:將化學藥劑除草作為輔助措施,全面淘汰以前大劑量高殘留的藥劑品種,使用小劑量、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藥劑。如使用乙氧氟草謎、異丙甲草胺等公頃使用劑量只需150-300ml,而以往丁草胺秧前、秧后兩次用量在3000-3500ml,再如惡草酮農戶一次公頃最多用量5000ml,藥劑用量相差20倍。同時提倡在水稻生育期以外使用易分解、無殘留的藥劑除草,減少稻谷中有害藥劑殘留。
五、適當放養生物,依靠生物活動除草:在水稻田內適當的放養蟹苗、草魚苗、鴨雛等物種,依靠這些生物的活動影響抑制雜草的萌芽和生長,如鴨雛對出水3—5天的野慈菇嫩葉,非常喜歡采食,而且還是規律的一行間一個鴨雛,一遍過后吃得非常干凈,很有趣的。這些生物活動還起到活水、松土、增溫、給氧的作用,促進水稻生長發育。排泄物等于給田內施肥。
六、設置物理儀器,驅避誘捕減少害蟲:在水稻田間設置超聲波驅蟲器,紫外線捕蟲器,化學誘撲杯等器械,利用物理手段,驅逐害蟲,干預害蟲交配、產卵,羽化、生長,誘捕、殺滅成蟲種群,減少田間害蟲活體數量,降低危害程度。替代化學藥劑的使用,從源頭上有效地減少有害殘留物。
七、加強人為干預,發揮人工除草優勢:在沒有化學藥劑以前水稻田全是依靠人工除草的,是有著近六千年歷史的,化學除草只有最近的三十幾年。可以說是人們的惰性行為所致。對于田間零星,密度小,化學藥劑效果不佳,單株的及特種雜草,人工薅除是最科學有效的,是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下去的好傳統。
八、凈化水田環境,有效減少侵害來源:隨著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增加,田間工程得以改善和提高,渠系逐漸硬面化,我們還需努力進一步凈化水田環境,及早清理割除埂邊、渠畔、路旁雜草,消除病蟲的早期寄主和侵染源頭,并多次割除,控制其雜草的生長發育,防治秋后有成熟的雜草種子刮落田內,有條件最好在農閑季節通過機械耕翻,放荒等手段。無害化治理水田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