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當前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聲音有很多,特里·伊格爾頓在其《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主要歸納為十點。筆者根據書中第八章的內容就當前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伊格爾頓的辯駁做了簡單總結闡述,并圍繞著暴力革命這一主題,談論馬克思的革命思想帶來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暴力革命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1943—),作為當代英國在新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久負盛名的著名學者,其在該領域中的突出貢獻和獨特研究,受到了各方的重點關注。在《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伊格爾頓關于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闡釋非常經典,基于當前反馬克思主義者的控訴,通俗地闡述了其對于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理解和思考,這對于如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當前反馬克思主義者的無理控訴
當前反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的控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馬克思主義者崇尚血腥的暴力革命
當前西方發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士是這么“義正言辭”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的,“馬克思主義者倡導的暴力的政治斗爭。他們拒絕了溫和漸進式的變革道路,選擇了通過制造血腥和混亂達成目標的革命方式。”其實,這恰好表明了,反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革命和改革的理解是片面而單向的,憑著自己的直觀感受就想當然地認為,革命理所當然地伴隨著暴力、血腥和混亂,是一種殘酷的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變革手段,遠沒有改革來的溫和漸進。如果說改革是一位滿腹經綸的無害的謙謙君子,那么革命就是那茹毛飲血的充滿威脅性的土匪強盜。
2.馬克思主義與民主制度勢不兩立
反馬克思主義者道貌岸然的指出,“一小撮起義者揭竿而起,推翻舊政權并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大多數人。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與民主制度勢不兩立的原因之一”。反馬克思主義者堅信馬克思主義者奉行地就是一種匹夫之勇的冒險主義,就是希望通過教條號召不計后果地以一小股革命者的微薄之力對抗龐大的國家機器,這完全是一種毫無用處的“英雄主義”的起義。再者,他們認為,這種揭竿而起的馬克思主義者所堅持的信仰根本不能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意志,所以馬克思主義者所信奉的馬克思主義根本就是一種以少數人的意志強加給多數人的非民主的獨裁思想。
3.馬克思主義者毫無道德可言
反馬克思主義者宣稱,“道德對于馬克思主義者,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因此完全不會因為他們茶毒生靈的整治行動而感到不安。馬克思主義者的信條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算這個過程會帶來無數犧牲也在所不惜”。反馬克思主義者強調,革命帶來的永遠都是這樣的一幅場景:不是以失敗告終,就是以恢復舊有的社會秩序告終。說到底,馬克思主義者所堅守的革命帶來的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依舊是改變不了其所認為的舊有的社會秩序,不僅如此,還會將現實情況弄得更糟糕,比如經過暴力血腥的革命讓人骨肉相殘、妻離子散等等。而這些,馬克思主義者不會去考量,也不會因此心懷不忍,畢竟他們的信條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們就是一群不講道德的莽夫。
二、特里·伊格爾頓的有力辯護
特里·伊格爾頓在《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中,是這么駁斥當前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者的無稽之談:
1.“革命”并非與暴力和混亂劃等號
伊格爾頓一來便指出,“革命與暴力血腥相伴,改革彰顯溫和漸進”這一說法是錯誤的。他認為,許多改革在實施的過程中是缺乏和平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比如美國的民權運動。而有些革命的過程恰好與大家腦中的刻板印象不同,并沒有大家想的那般激烈混亂、暴力血腥,比如說天鵝絨革命、1917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
馬克思主義并非以暴力程度為標準來定義革命的,也不是說只有舉國動蕩才是革命應有的常態。再者,一場革命通常需要長期的醞釀。奪取政權可能只是片刻之事,但是改朝換代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需要長期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夠真正改變的。況且,成功的革命是會抹去自身經歷的所有血腥暴力的不光彩印記,換言之,成功的革命是不會讓多數人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社會本身也是源于革命。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革命的發生往往也是伴隨著暴力的,不過暴力的發生與社會秩序的丟失也并非沒有原因的。在社會主義的革命下,即使發生了暴力的跟隨,這和有產階級不愿意白白出讓自己的權力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社會主義本身就有著較廣泛的歡迎基礎,這種自治形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本身并非倡導的暴力形式,而是通過一個階級不滿情緒的積累和爆發,從而將另外一個階級推翻的過程,甚至建立自己的政權。
2.不同意識形態者對革命的真實態度不一
在當前時代下,向外界表示反對革命的西方人,他們往往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者才會將革命這種形式作為一種喜好來運用。但實際上他們所反對的只是某些形式的革命罷了。“今天很少有馬克思主義者會盡力為那些可怕的暴力辯護,但有許多非馬克思主義者會為廣島和德累斯頓的毀滅而叫好”。從本質上來說,這些反馬克思主義者并非簡單地排斥革命,只是不喜歡社會主義的革命形式而已。
值得說明的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工人運動所追求的自然不是制造暴力,其最終目的恰恰是為了終結暴力。換言之,終結暴力統治、維護社會秩序正常運轉才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本質。
當然還有這么一部分排斥一切形式暴力的和平主義者,他們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行為,推崇絕對的和平主義。這種意識形態者,可以說就是愚昧的善良者,沒有所謂的道德底線。他們根本不理解,極端或者特殊情況下使用暴力是被公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3.馬克思主義者歷來反對“冒險主義”
馬克思主義者歷來反對“冒險主義”,反對這種只憑一時熱血,而不顧及實際條件的匹夫之勇。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革命的成功必須要有相應的物質條件和群眾隊伍作為基礎。
首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有力的支撐。馬克思就曾斷定,“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但在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他也承認共產主義社會是不會自動到來,而需要等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物質文明高度繁榮,然后才能跨越進人人向往的共產主義社會。通常,也只有到達了現實慘淡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才會迫使人們走上革命的道路。
再者,社會主義革命需要群眾隊伍作為強大的后盾。社會主義革命之所以和其他的革命形式有著較大的區別,主要是社會主義革命是通過公開選舉具有廣泛支持力的領導人員或者機構而發起的,絕非是簡單的一小部分陰謀家為了某種目的而開展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說,社會主義革命也是民主革命的范疇,正是有了廣大的群眾基礎,才能夠有效抵制濫用武力現象的發生。
4.革命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就如我們通常所言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目標的實現,即革命的成功也就是這么一個過程。伊格爾頓也是這樣認為的,“一場革命通常需要長期的醞釀,最終也許歷經百年才能實現目標”。也就是說,革命的準備階段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革命目標的實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
而怎么樣才算是實現了革命目標,換言之,怎樣的革命才算是成功的?伊格爾頓是描述的,“革命成功的一個主要標志就是多數人都不會意識到我們的社會也源于革命。成功的革命會抹去自身經歷的所有印記。”革命目標的實現,會讓其帶來的一切都看起來那么的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5.馬克思主義者并不排斥議會民主和社會改良
對于當前反馬克思主義者聲稱“比起議會民主和社會改良,馬克思主義者更偏向走革命的道路”,伊格爾頓強調,“至少不是所有馬克思主義者都如此極端,只有極左的人才會這么認為。”他認為,革命者大多也是改革的擁護者,并不是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都崇尚激進的暴力革命的,比如恩格斯就期盼著一場非暴力的革命。
在馬克思主義者的眼中,只要能夠實現最終目標,并不排斥議會民主、社會改良這樣的方法。因為改良與革命都是有著自身的優勢與局限性,一方面,無論是傳統的改革還是改良主義,都無法真正解決所有的政治問題,它有著自身的諸多局限;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革命目標的實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反對民主,恰好相反,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恰好正是真正的民主,反對的是形式民主。所以,在追求真正民主的過程中,可能會采取帶有暴力形式的革命手段,這恰恰是希望以暴制暴,最終目的是為了終結暴力。
三、馬克思革命思想之我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指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范疇的革命,即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其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概括來說,革命是被統治階級發起的旨在推翻統治階級以及現存社會制度的運動。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的革命思想帶給筆者的啟示如下:
1.方法論啟示:堅持辯證思維與客觀歷史發展邏輯的內在統一
第一,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看問題。
1895年恩格斯在評價桑巴特發表的《評卡爾·馬克思的經濟體系》一文時就已經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對待革命,要持辯證的態度看待,就是要持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待。
我國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也是通過了一系列革命經驗才總結出來了對革命的深刻理解,其認為革命并非是簡單的請客吃飯、做文章,而是一個階級將另外一個階級推翻的強烈行動。革命盡管常與暴力混亂相伴,但它絕不等同與暴力和混亂,同時革命這種變革手段仍然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存在意義。不可否認的是,革命對于社會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能夠有效地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的歷史創造性作用充分展現出來;二是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社會革命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手段;三是在社會主義革命下,無產階級能夠在消除階級對抗中發揮重要作用,繼而有效促進社會的發展。
第二,堅持用歷史分析法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所經歷的歐洲時代,是一個政治革命比其余各大洲先前所有時期加起來發生的革命還要多時代。這是馬克思革命思想出現的時代和歷史背景,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其所處時代的烙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表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在理解思考馬克思的革命思想的時候,應持有歷史分析法去思考,站在馬克思所處的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去思考去揣摩其真正內涵,也就是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實踐啟示:堅持實事求是與與時俱進相統一
第一,摒棄經驗依賴式思維模式,做到實事求是。
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需要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比如我國在艱苦的革命時期經歷了照搬蘇俄模式失敗,走了不少的“彎路”,然后在眾多革命家的努力下,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積極科學運用暴力革命思想,從而有效開辟了一條具有我國特色的革命路線。而這條革命路線具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征:首先,在革命形式下,不再以武裝奪取城市為主,而是結合我國的國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繼而奪取全國勝利的武裝道路;其次,在較早前的我國武裝力量中主要是以城市工人為基礎的,后來將人數占絕對優勢的農民也吸引進來,從而組建了我黨領導的工農革命隊伍;三是在暴力革命的指導思想上,也不再一味以進攻為主,而是主張將根據革命斗爭的形勢變化來靈活調整指導思想,繼而達到保存實力和消滅敵人的兩個主要目的。這條立足于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路線最終幫助中國取得革命勝利果實,同時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革命思想。
第二,堅持創新式思想模式,做到與時俱進。
暴力是指一種強制的力量,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它既可以是一種行為,也可以是一種力量。當前科技發展迅猛,與馬克思所處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心中的“暴力革命”也無非就是那個年代的大炮和軍火加步槍,而現如今的現代核武器早已數見不鮮了的,核武器的巨大威懾力也遠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個時期的武器所能比擬的,故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倘若再如曾經那般大肆宣揚暴力革命,那么將有可能會出現地球人都不愿接受的結果——全人類的滅亡。故簡言之,科技的發展為“暴力革命”注入了新的內容使其改變了原來的內涵。處于和平與發展的兩大主題上的當前,不可否認,“和平變革”已經成為世界的潮流和趨勢,那么在運用馬克思的革命思想于實踐過程中,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為之增加生命力與創造力。
我們相信,社會主義革命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一定要實現并且一定能夠實現,盡管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且充滿曲折的歷史過程。所以在漫長的革命醞釀期間內,需要做到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地為馬克思的革命思想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英]特里·伊格爾頓著,李楊,任文科,鄭義譯.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竇寶國.特里·伊格爾頓關于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闡釋[J].當代社科視野,2013(4).
[5]孫峰.馬克思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思想的文本解讀及啟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2(5).